平衡文化是国医文化 平衡针灸

    现代平衡文化产生于现代平衡针灸理论,现代平衡针灸理论产生于现代平衡针灸技术,现代平衡针灸技术产生于中西医先进文化的交融与升华,定位于脑科学文化。特别是社会变革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和执行特殊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对现代中医创新技术的需求,以及亿万民众对中医创新技术的期盼。作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临床探索与潜心研究,数万次的自我针感体验,10万多次部队训练伤的防治,60多万门诊病人的临床实践,军内外4000多家医院临床验证,国内外3万余名针灸骨干的技术推广,500余项新技术开展,30余项军地科技成果进步奖,成功创立了现代平衡针灸学。跨越2500多年的时空,直接进入现代生命科学的神经体系。通过国家973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证实,平衡针大脑中枢干预的最佳时间0.045秒,大量神经递质的释放,为平衡针即时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创立了靶点、靶轴、靶位中枢调控机制与基因修复理论,探索和掌握了掌控生命科学程序的平衡文化创新体系。

 

    现代平衡针灸技术

 

    一、平衡针灸创新技术特点

 

    (一)平衡针灸三大特点

 

    1、安全 2、单穴 3、三秒见效

 

    (二)平衡针灸三大优势

 

    1、不选择病人 2、不选择时间 3、不选择条件

 

    二、平衡针灸创新技术核心

 

    1、中枢镇痛靶点:头痛穴、颈痛穴、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腰痛穴、腹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2、五脏调节靶点:心病穴、肺病穴、肝病穴、胃病穴、肾病穴

 

    3、三高三降靶点: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

 

    4、提高免疫靶点:提免穴、感冒穴、过敏穴、面瘫穴、痔疮穴、痤疮穴

 

    5、五官修复靶点:明目穴、鼻炎穴、耳聋穴、牙痛穴、咽痛穴

 

    6、妇科疾病干预靶点:痛经穴、宫病穴、乳腺穴

 

    7、心理调节靶点:抑郁穴、失眠穴

 

    8、急救干预靶点:急救穴、醒脑穴、癫痫穴

 

    三、平衡针灸创新技术临床应用

 

    基于部队官兵训练伤、部队官兵训练疲劳综合征、部队离退休老干部的“三高”、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平衡针干预技术;基于老百姓常见病:颈肩腰腿痛、疼痛、失眠、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偏瘫后遗症、甲状腺增生、老年痴呆、运动神经元损伤。儿科:发育迟缓、消化不良、假性近视、小儿癫痫、上呼吸道感染。妇科:不孕症、痛经、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男科:前列腺疾病、不孕症。五官科:神经性耳聋、慢性咽炎、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针刺麻醉: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摘除术、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分娩、人流。急诊急救:心绞痛、中暑、昏迷、休克等,涉及临床心理性、生理性、病理性疾病均可采用平衡针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

 

    先后被列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重点专科,全国农村与社区、基层部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现代平衡针灸理论

 

    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

 

    通过国家973基础理论研究,针刺产生的中枢干预机制,证明了针刺神经靶点是最安全、最有效、最绿色的干预方法。

 

    (一)对正常大鼠平衡针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1、平衡针镇痛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痛反射,提高痛阈,改善疼痛局部血液供应,缓解疼痛。平衡针的作用原理是一个由大脑皮层、尾核、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背角等多渠道、多水平、多层次的中枢神经调控的综合效应过程。

 

    2、平衡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是保持机体内相对平衡所产生的识别与清除机体自身代谢变性的物质和外来抗源物质的一种生命源。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证实,针灸具有调整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定位于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组成的调控中心来完成。

 

    (二)对正常人平衡针皮层痛觉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