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民国中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当局中医政策密切相关;对于外来文化,一定要根据国情,予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科学有阶段性,不能等同于终极真理;中医、西医自成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西医不能作为判定中医的标准;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医,要遵循自身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后,我国原有学科开始脱离传统模式,向西方科学文明融会,大多数传统学科或被外来科学所取代,或被肢解成新式学科中的构件。只有中医药学,虽然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打压,甚至险遭取缔,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学术风貌,可谓一枝独秀。这得益于民国时期中医药界的抗争图存和自强发展。
余云岫早在1916年就著书《灵素商兑》,用西医解剖、生理、病理学作为标准,对《内经》开展全面批判,“痛诋阴阳五行、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妄”,试图使建立在《黄帝内经》基础上的中医理论大厦土崩瓦解。
在时势的紧逼下,为了生存,中医界进行多种探索,改良、革新、科学化,其中“中医科学化”成为一时潮流。陆渊雷认为中医确有实效,但科学毕竟是真理。主张以西医学为参照,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学。陆氏主持起草中央国医馆《统一病名建议书》指出:“国医原来病名向来不科学……西医病名既立于科学基础之上,今若新造病名,必不能异于西医,能异于西医即不能合于科学”。还有谭次仲、谢仲墨等也主张中医科学化,视科学为真理,用西医作为标准。
面对严峻挑战,中医界有识之士从学理、医理上进行反驳、抗争。恽铁樵《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书之商榷》明确指出:“天下之真是原只有一个,但究此真是之方法则殊途同归,方法却不是一个。……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术自有立脚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尤其是五行最受当时科学人士的抨击。而恽铁樵独具慧眼,指出 “《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本源本于天之四时”(《群经见智录》),认为五行是四时的代名词,不过是用来演说四时之变化,从方法论上阐释了中医朴素辨证的认知思维,回击了对中医的责难。
杨则民著《内经之哲学的检讨》,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不在生理、解剖、病理、实验,而在整个之思想系统上矣”。指出《内经》的“最高理论为阴阳五行、生长收藏与调节……自以辩证法为最正确之途径”,认为《内经》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才能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
陆士谔认为“凡是一种学术,必有其根据地,必有其立脚点”(《士谔医话》)。时逸人认为中医的特长在于“运用虚实寒热等为辨证之方针,选用历代相传之经验良方,尤注意于人体自然之机能,以及风土气候之变迁,方药之配合加减等”(《研究中国医学的几个信条》)。辨证论治为中医立脚点已跃然纸上。
民国时期,虽然有过一些迎合“科学”的探索,但是恽铁樵、杨则民、陆士谔、时逸人等医家坚持中医自有立脚点,积极维护基于《黄帝内经》所建立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医家非常重视传统学术的继承,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辞典》等首部中医药辞典问世;《三三医书》《中国医学大成》等大型丛书编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医案佳作编撰。同时在继承基础上不乏创新提高,在诊治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诊断方面,祝味菊继承明代张景岳“两纲六变”之说,明确提出“八纲”,并指出它具有“执简御繁”的重要作用。伤寒、温病方面,黄竹斋《伤寒论集注》集伤寒之大成,更有恽铁樵《伤寒论研究》、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余无言《伤寒论新义》、祝味菊《伤寒质难》等多部伤寒新作;何廉臣《重订通俗伤寒论》等,主张寒温融合。临床各科,名家辈出,如治温病有丁甘仁,针灸有承淡安,一指禅推拿有丁凤山。学术思想,传承有序,如治中风有张山雷,上承张伯龙,下及张锡纯。这些大师名家踏着时代的节拍,或继承传统,或融会新知,有力地推动中医临床的发展。正是这些前辈的积极作为,自强进取,才奏响了民国中医发展的主旋律。
上一篇: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下一篇:平衡文化是国医文化 平衡针灸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