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又到5月3日断肠之日,恩师裘沛然先生逝世已经5周年。忙忙碌碌之余,及至夜深人静,不时忆及与老师相处20年间的点点滴滴。
在延安饭店统稿
我认识老师裘沛然先生多年,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1982年的12月。《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在上海延安饭店统稿,主编是金寿山、潘澄廉及裘沛然,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几位中青年专业人员协助。我有幸被选中,并被安排与裘老同室。有一次我在查阅《简明中医辞典》时,裘老说你把《辞典》中有关伤寒的著作报给我听,我能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等。我有点将信将疑,当我连续报出30余部著作名称时,老师真的几乎无一遗漏地正确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等,令我钦佩得无话可说。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的学术造诣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打下的扎实基础。
裘老的诗才在业界颇有名气,往往信手拈来,随口而出。1月28日夜晚看《百科》稿至深夜1点,我劝裘老早点休息,他忽然来句:“日暮掌灯观细字,眼花执笔到长眠。”当看到有的稿件写得太糟糕,简直无法修改时,老师生气了,有句曰:“处处遭逢鬼打墙,老夫肝气化肝阳,平生愧乏回天手,只向岐黄哭一场。”2月6日晚,窗外寒风凛冽,我正在修改《百科》中“中暑”这篇稿时,老师当场来句:“寒宵挥暑笔,大作倚中年。”每天晚饭后,我与老师常常漫步在延安饭店绿树成荫的小花园中,面对高耸的松柏,老师欣然得句:“霜打雪飞色尚青,岁寒松柏不凋零。”3个月的统稿即将结束,1月18日夜深人静,我与裘老修稿至深夜,难以入眠,老师感慨地对我说:“他日若忆及与我相处在延安饭店统稿的日子,可用以下两句志念:‘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2010年5月3日裘老逝世时我即以“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为题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纪念文章,“在追思先生的不眠之夜,想起1983年我协助先生在延安饭店参加《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统稿时,与老师对榻而眠,请教学问,订正辞章,‘清灯榻伴犹存梦,往事风中已化烟’‘黄鹤不知何处去,我来只见白云多’……”在延安饭店统稿的日日夜夜,老师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
火车上对赋
1991年6月我陪裘老赴江苏常州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中国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二期工作计划会议”,事毕乘火车返沪。同车的有张镜人和蔡小逊两位名老中医。旅途中闲谈,窗外风景如画,阳光和煦,三老谈兴甚浓,裘老话峰一转,提议面对此情此景,每人当场赋诗一首,以增趣味,两老欣然同意。既然裘老倡议,自然应由裘老先开张:“常州三日雨丝中,胜会高贤议一通;行过东坡洗砚池,用钱江上买清风。”常州三日连绵阴雨,会议结束回沪时天气已转晴,会议期间曾经参观东坡洗砚池胜地,“用钱江上买清风”,突现作者之用心。裘老巧妙用句,信手拈来,记景抒情。未及些许,蔡小逊先生随即奉和:“辘辘车声吟哦中,心有灵犀一点通;矍铄精神松常茂,清词丽句凭高风。”不过10分钟左右,蔡老出句之快,诗意淡雅流畅,令人折服。不等蔡老吟毕,张镜人先生神情踌躇,已经成竹在胸,有诗曰:“顷刻吟成行旅中,诗心息息总相通;裘翁自有生花笔,何必楼高舞剑风。”国医大师张镜人,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此脱口成章,着意深邃。另外,诗意中显现三位沪上大家,相互之间十分了解,友情非同一般,“诗心息息总相通”一句直捣心源。裘老书斋名“剑风楼”,自喻“剑风楼主”。张老后二句,一以褒扬裘老有“生花妙笔”,一以运用裘老书斋名阐发作者意味。寓意深刻,令人回味。
常州到上海,路程不远,吟咏之间,车已经到站。三位名家的诗作、才华,及其精神风貌,令我终生难忘。
治病先治心
2005年某日裘老的诊室来了一位女性患者,此人年近三十,当时手捧《裘沛然医论集》一书,自称从香港慕名到上海来求医。诉因情志抑郁、失眠2年,病情日益加重,久治少效,已经没有信心了,看了香港出版的《裘沛然医论集》后,遂信心倍增,专程来沪要求加号门诊。裘老对这一类患者从来都患着恻隐之心,不会拒绝的。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患者于2年前患皮肤湿疹,久治未愈,导致精神紧张、忧虑、失眠,当地医院诊为抑郁症,一度服西药好转后又复发,又继服抗抑郁药6个月未明显缓解,反逐渐加剧,失眠严重,伴全身乏力症见心悸、胸闷、精神易紧张,情绪低落,夜寐不安,仅能睡眠2~3小时。伴有眩晕头胀,纳食不馨,月经衍期,量少。裘老经望闻问切,认为此人乃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心失所养。处方:炙甘草、桂枝、麦冬、西红花、黄连、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常山、茯苓、茯神、郁金、党参、生姜、大枣。同时叮嘱患者放松心情,生活有规律,每天进行散步活动,避免劳累,并表示一定精心治疗,对此病证亦很有信心,并强调要患者坚定必胜之心,配合医生。四诊时患者仍有心悸和恐惧感,倦怠乏力,纳食欠馨,夜寐时好时差,月经延期40天,遂又拟一方,经2个月中药治疗,抑郁症基本治愈。因月经失调,经期延迟,婚后3年未孕,故治宜调理脾肾、益气养血、疏肝解郁为主,经数月调治,月经正常,不久又获怀孕之喜,十月怀胎后生下健康男婴,如今母子安康,并已迁至上海定居。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