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道以医显” 弘扬中医文化
近年来,“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渐成共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获得广泛关注。为此,第三届“庐山杏林论坛”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中医古籍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道以医显——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之道”高峰论坛,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了解中医从中医的原点入手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了解中医必须从中医的原点入手。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分为道和艺的层次,艺的层次里面包括文艺、武艺、技艺;中医是技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和艺密不可分,讲究以道统艺,由道尊艺。中国文化还可以用三个字来表示,一个周易的“易”字,代表道的层次,另外两个,一个艺术的“艺”字,一个中医的“医”字,易理、艺理和医理三个理是相通的。中国文化核心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个是整体观念,一个是动态平衡。中医就是根据这两个原则进行辨证的。了解中医的实践就能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
他说,现在世界文化发展有两个很明显的趋势,一是向传统的回归。西方文化向传统回归现在最明显的就是医学领域。在西方有顺势疗法(也是自然疗法),强调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和痊愈的能力,现在还兴起了人文治疗。二是向东方社会汲取营养。现在东方文化在西方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在生命科学方面大量吸取东方文化智慧。在中国文化里面包含有自然养生和人文养生观念,同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自觉。人对自己生命的自觉,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自觉。那么,通过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尤其是“仁者寿,德者寿”观念,开展好人文教育,足以以医显道,以道统医。
尊重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性
中央党校于晓菲教授强调从文化多元视角把握中医,不能把中医未来前进的道路限定在某一条路上,而应该是多元性的。比如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争论很多,其实最重要的,是尊重不尊重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的问题。
对于一种思想、学说或主义来说,不过就是构造这个学说思想的人,在他所处的理解世界的特定过程中做出自己的理解,人类一切文化不过是理解,之所以做出这样那样的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特定的理解世界过程。
于晓菲认为,中医其实就是中国人遵照自己理解世界的思想方法,对生命不断理解,最后形成的一套医学体系。西医体现的则是西方人对生命有差异的理解过程。要尊重人们对世界理解过程的差异,尊重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性。
他说,其实中医思想,如不同的中医流派、个体化诊疗等,就体现了尊重差异性的思想。因此,我们要尊重不同的人对中医未来方向的多元选择,这种选择不能靠行政手段或者是学术权威来要求。
正确认识文化和科技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其广研究员强调应正确认识文化和科技的作用,妥善解决文化和科技之间的布局、格局问题。目前我国存在“文化腿短、科技腿长”现象。这背后有三方面问题:第一,过分夸大人的认识能力,把科技当成一种万能工具,其实科技与文化、政治、经济等一样都只是人类认识世界、利用世界的一个角度、一个方法,不能说科学就比文化更高明、更深刻、更全面,人类的认识能力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有局限的。第二,在目前的科技研究当中,弥漫着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万物之本原,这个认识可能过于狭隘。中药有效性不是单纯从物质角度就可以认识清楚的。第三,对社会公众尚缺少关于科学技术有双刃剑作用的宣传介绍。人类许多问题包括现代疾病是由于滥用现代科技造成的。
他指出,应更多关注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问题。中医药和西医药除了还原论和整体论的区别,从统计学上可以看作西医药是大样本理论,中医药是小样本理论。大样本理论更多关注共性,可在短时期内用用人为设定目标的办法,进行对比实验,然后依靠实验数据推导出理论和方法。小样本则是更多认可个体差异性,更多是靠观测得到一个长时期的时间序列的结果,从而形成并完善一种理论。
如果说中医药具有小样本理论特色的话,那么中医药的传承问题就非常紧迫了。因为对于大样本理论,任何人只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条件进行实验,结果都不会有太大差别。而对于小样本理论,观测者个人的体验、感悟、意识差异很大。所以走掉一个老中医,可能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就丢失了。目前感觉中医药学术上讲创新的多,讲继承的少,但是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能正确地去学习和理解,进而掌握运用传统中医药的知识技能方法,怎么知道这个巨人的肩膀在哪里,有多高。
以文化内涵彰显学科价值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