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于2015年7月2日在南京仙逝
1983年7月,我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院领导告诉我,今后将跟随耳鼻喉科干祖望教授学习,我心中既兴奋又忐忑。早有耳闻干老业务虽好,却是位“倔老头”。30多年跟师学习历程,让我受益匪浅。恩师虽然离去,但我永远无法忘却。
严格
刚到科室,干老就问我,《四书》《五经》读过没有,《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熟不熟,《药性赋》《汤头歌》能不能背。他让我必读两本书,《柳选四家医案》和《类证治裁》,说临床很有用。刚开始在跟随干老门诊抄方的日子里,心理说不出的紧张,他会不时地问你,看的是什么病,中医如何辨证,应该用什么方,方剂中有什么药。当着病人的面,经常被问得面红耳赤,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只得回家恶补。试诊时,对用得不好的药,干老也从不留面子,当面指出,立刻纠正,绝不含糊。记得那几年,读了许多书,给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每每读起干老所赠小诗:“小渺万钟訾相国,宁怀一技作医人,同僚末座俦和缓,学得书痴耐苦辛”,至今仍感慨万千。
认真
干老学习认真人所共知,尤其对学术十分严谨。“文革”中他的工作是打扫厕所,无意中看到当时正在编写的《简明中医大辞典》的征求意见稿,发现有很多问题,就积极找领导反映,无奈被拒绝后,急中生智,给当时的编写单位人员写了一封信,称其中有些内容“狗屁不通”,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成都中医学院的熊大经老师为此专程来南京,费尽周折才在私下找到这个“倔老头”,深谈之后,收益颇多,从而结成忘年之交。又如1985年他参加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写作,主编《孙思邈评传》一书,仅在孙思邈的寿命的一个问题上,整整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从8个不同版本中一一考证,最后定于141岁(公元541-682年),反映了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门诊看病时,虽年过古稀,但他从不让学生代笔,问诊之后,亲自书写病案,字斟句酌,条理清晰,一笔一画,字迹工整,连标点符号也不漏错一个。他曾跟我们学生有一个约定,凡是在他门诊时所写的病历中发现错误,即可罚款。为此我们也格外仔细。好不容易发现他在中药黄芪的芪字下多了一点而要罚一块钱,干老为此还郁闷了好几天。记得在1998年10月13日,一位23岁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前来问诊,他认真写医案分析:“禀质虽非藜藿,但殊感气血失充,值此新凉时节,时邪挟痰,上蒙清窍,以致眩晕泛恶,耳鸣失听。经过匝周治疗,浮邪已肃,而不足之证逐渐暴露,事可从补处治。虽然黄苔忌补,但舌质羸象已显,非滋腻之补尚可受领,拟取八珍而除熟地裁方。好在前期西药治疗颇佳,此时进服中药,正是风送轻舟,事半功倍也。”令在场医生、患者为之感动。
勤快
第一是脚勤,干老以喜欢走路而出名,七、八十高龄仍照样不变。他家住南京峨眉岭,后搬至上海路,无论下雨下雪,酷日寒风,常见到瘦小精干的他,手提拐杖或雨伞,快步走在人行道上,目的地常常为三处:医院、新街口邮局和杨公井书店。亲自邮寄来往信件成了干老的习惯;旧书店淘宝更是他毕生的爱好。星期天偶去夫子庙吃早茶,亦是步行来回,从不乘车。到医院上班查房,不坐电梯,爬楼十六层共近二百级台阶,令年轻人都佩服。第二口勤,一口浓浓的吴语腔,音量高,语速快,仗义执言,令人敬畏;教诲学生,如鞭如策,绝不含糊。以笔勤出名的他,一生中著书20余部,发表论文、医话400余篇,他将书稿叠摞起来,坐在旁边拍了一张照片,自谓“著作等身”。他为自己书屋写诗:我事涂鸦你吐丝,两般姿态一般痴,卅年自缚琅环里,乐仅庐陵太守知。
节俭
干老没钱,也许是无缘,有一年他在外地得“福、禄、寿”三星瓷像,途中无意将禄星摔碎,回家后做一对联“三星唯缺禄,一屋独多书”。他常为无钱买书而纠结,也曾为买一部古书而抵挡了自己心爱的手表。干老珍惜纸张,他把凡是能写字的废纸(包括正面写过的)收集起来,裁成32开大小,用于在门诊记录病历,从不浪费,所以他所保存的病案纸张,黄白厚薄,五花八门俱有。记得有一次陪干老外出开会,中午他不休息却在盥洗间唱戏,我进去一看,只见他赤脚光背在洗衣服,嘴里还不断地哼哼,见我进去,还饶有兴趣地告诉我洗衣服的诀窍,如白衬衫穿久了发黄,可在清水中加几滴蓝墨水,浸泡半小时,就又变白了。并曾经作诗一首:愈加浆洗愈污黄,心痛新裁盛夏装,蓝墨水中加几滴,顿教锈刃换青霜。
书痴
上一篇:纵论“道以医显” 弘扬中医文化
下一篇:以文化建设铸中医院特色品牌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