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赖《内经》的乳汁而成长,既是历代医家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也应当是今日每一位想要或即将成为名医的必由之路。
•要想成为中医药学的名医大家或者一代宗师,能够治愈几例疑难病症或者撰写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华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文化造诣。
•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关系,也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经验和路径。
•纵观古今医学大家,他们之所以成名,“学经典,做临床”为其必然遵循的路径。
在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程中发挥着强保驾护航的作用。人类创造了历史,历代医学大家也是中医药学发展史的真正创造者。每位医学大家的成才因素和成才路径虽然不尽相同,但只要认真研读其背景资料及其学术成就,就不难从中寻觅其相同之处。思考历代中医名家的成才、成名路径,温古而鉴今,对于当今中医人才的成长将大有裨益。
《黄帝内经》是哺育历代医家的乳汁
《黄帝内经》通过征引约50种医药学文献,构建了中国人的健康医学知识体系,是对黄帝时代至其成书几千年中医药学发展的经验总结,因而,《内经》既是中医药知识此前发展的里程碑,也奠定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根基,自此便开创了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逐渐发展的新纪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波澜壮阔中医药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内经》及其奠定的理论发展沿革史。
人类创造了历史,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也毫无例外地遵循这一法则。中医药学发展史就是由历代医学家的成就撰写的。放眼历代成名的医学家,他们无一不是从《内经》中汲取养分而成就其医学事业的。《内经》自成书以后,便成为医家们习业的范本而被奉为圭臬和准绳,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就是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的基础上而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自序》)。皇甫谧也是在汲“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养分而后“撰为《针灸经》十二卷”,成就其为开创针灸学科的第一人。至于隋唐两宋乃至“金元四大家”,他们的医学成就,莫不是在沐浴《内经》的光辉之中获取的。明代医学造诣颇深的张介宾,正因为其对《内经》有深刻研究而著成《类经》三部(《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这就使得他对中医药学科的水平明显高深于此前的诸多医家,因而也获得了“具有高深理论的临床实践家,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理论家”的评价。
时至今日的60位国医大师们,没有哪一位能够脱离《内经》哺育而成名。所以,通过对历代医家成才之路的研读和思考,可以领略他们如何通过精研《内经》原文旨意,以达到提高自身的学术品位,形成自己的学术立场而在中医药学发展历史长河中做出贡献。可见,赖《内经》的乳汁而成长,既是历代医家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也应当是今日每一位想要或即将成为名医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品格、哲理深刻地体现于中医药文化之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传统、最生动、最具体、最切身的载体,要学好中医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医名家成才鉴略》)。历代医学名家的成才之路,就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在历代名医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是基础医是楼”,医学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中医药学被称为“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也正是基于这一认知立场提出的。就《内经》而言,它是西汉晚期以前古代文化、古代哲学、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
文化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东汉以后各时期的中医药学文化的发展,无不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该时代的医药事业而同步行进。如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研究了古本《神农本草经》和《别录》之后,编撰了《本草经集注》,开端了中药学的研究历程。唐代苏敬等人在广集各地提供的药物资料和药材实物绘图的基础上,所编著的《新修本草》将药物种类拓展为844种。时至公元1082年,蜀医大家唐慎微,广泛收集了经、史、子、集中有关药学的内容,征引的文献多达247种之众,编成《经史子集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32卷,收载药物1746种,其中有600多种是前代本草书中未曾记录的,收载药物之多,汇集文献之众,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才有“《证类本草》是本草纲目以前内容最完备的一部本草”之评价,即或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更是以此为鉴,成就了《本草纲目》。此外,像清代医学家黄元御、陈修园,民国年间的廖平,当代医家秦伯未、任应秋等皆如是。可见,要想成为中医药学的名医大家或者一代宗师,能够治愈几例疑难病症或者撰写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华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文化造诣。
继承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创新
上一篇:文化先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下一篇:陇西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