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中医学
李经纬先生治中医史,凡50余年,他在中医医史研究上堪称泰斗。中医一贯很少谈史,尤其是理清学科发展脉络的历史,更是罕见;但如果不谈历史沿革,一门学科就难以立足。中医又经常强调自身的悠久历史,借此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而涉及社会变迁、科技发展、气候发展,具有历史观念的中医学科合乎逻辑、理性的发展梳理却付之阙如,这就很难取信患者和学者。
中国人自古有治史的传统,档案管理和文献整理比其他古国严整有序。在学科史方面,天文学史、地理学史、职官史、制度史,因为与政治息息相关,历代整理都颇为系统;但因为我国古代历史是以政治史为核心,艺术史、建筑史和科技史就是近代才发展起来,依赖于考古和考证较多。医学史虽然资料众多,文献丰富,但正史中缺乏专史,因此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也是近代才开展起来。因此研究中医史的起始点也有很大争议,一些以文献证史的学者坚持中国特色的医学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李经纬先生将公元前1700年伊尹发明汤液,视为中医要事的第二位,而陶器的发明为汤液创始提供了物质的基础。汤液不仅构成了中药的最重要的形式,而且煮食和饮热水的习惯从此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饮食和用药习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最大的不同。中国古代人寿命一直较西方人长,很大程度得益于此,现代国人煮食的习惯仍然比西方烤食的习惯有益健康。
李经纬先生治中医史有独特优势。首先,要了解古代科技史,就必须接受现代科学训练,李经纬先生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有较为严格的医学训练。其次,要治中医史,就必须享有丰富的第一手文献,并且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精华,李经纬先生组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医史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整理经验。第三,要保证历史观不偏颇,与时俱进,必须经常接触学术一线的研究成果。李经纬先生长期担任《中华医史杂志》总编辑,信息渠道畅通,因此可以随时吸收医史研究成果,此次2015年修订版比起2007年初版的大幅改动,就可以说明作者和国内中医史整体研究水平的进步。
从内容上说,李经纬先生掌握了最丰富的中医史资料,因此能够在1年内完成初稿。然而,资料整理的方式更像是传统的汇编,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跟进。例如,从疾病尤其是瘟疫传播史方面,该书介绍了葛洪的《肘后救卒方》记录的天花流行情况、狂犬病防治情况,却缺乏对这些疫情的梳理;从气候史方面,三国、晚明两大寒冰期都曾经导致大规模疫情暴发,导致千万人以上因病去世,从而改变历史走向,并且促进医疗的重大变革,这方面规律探求还较少;从少数民族医疗史方面,作者和藏医研究者是好友,因此论述非常细腻有序,但其他民族乃至其他国家的医药对中国的影响,虽有一定篇幅,但尚不成系统。
总之该书代表着中医学留下的丰厚遗产,在整理资料方面功不可没,希望能有更多后学反复钻研,将中医史学作为显学,挖掘其文化和社会的意义。
上一篇:品《大国医》之美
下一篇:回忆国医大师何任先生身边的日子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