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的明末医药文化
在《红楼梦》面世前,《金瓶梅》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为鲁迅等大家所肯定。这部书表面上写宋代末年之事,实则写明朝末年的社会。其主要人物乃市井小民、下层官吏、商人、医生、僧道、地痞、无赖、娼妓、仆妇、三姑六婆等等,无不有生动的描绘,应该说它是明季社会生活风俗的画卷。
我们研究的不是迄今歧见甚多,久无定论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问题,而是鉴于《金瓶梅》充分暴露的社会现实状态,足以显示正史对底层百姓医疗状况记载如何的不足,从而论证明末医药文化的真实面目。
《金瓶梅》剪取了《水浒传》中一段武松故事,铺陈敷衍,化附庸为大国,洋洋百万言,不仅以犀利的文笔揭露鞭笞了明季社会的腐败黑暗,而且翔实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可以说是一本明季的社会百科全书,我国文学家均予肯定,但对其性描述都认为是败笔。本文依据现存最早的有东吴弄珠客序《金瓶梅词话》(1613年)为依据,对少有人问津的明季医药文化略加分析。
医生郎中 《金瓶梅》中出现了不少专职的医生,有院判、良医、冠带医士、太医、行医人、铃医等。赵太医(赵龙岗、赵捣鬼)所“胡诌”的家史(第六十一回),形似讽刺,实符合明代官制。他说:“家祖见为太医院院判,家父见充汝府良医,祖传三代学习医术。”《明史·职官制》太医院设院使一人正五品,院判二人正六品,御医四人,吏目1人。自洪武以降首领官吏无大变化;弘治十二年(1499年)已超额三十四员;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医院已有四政通、三院使、二十五吏目;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太医院人员浮增数倍;庆隆五年(1571年)编制北京太医院院使一、院判二、吏目十;南京太医院院判一人。但历朝因考覆不严,贤否莫知,亲冒滋甚。朝廷腐败,冗员泛滥。赵的祖父院判应与其父汝府良医是同时期的。汝王为明宪宗十一子朱佑淳(1484~1541年),弘治四年(1491年)封王,十四年(1501年)就藩卫辉(今河南)汲县,嘉靖二十年(1541年)薨,无子封废。明制王府置良医所,设良医正、良医副,其相关年代为1501~1541年,21nx.com以嘉靖年间为最可能。行医何老人之子何岐轩(第六十一回)“见今上了个冠带医士……他逐日在县中迎送不得闻”,“上了个”实际是指通过明季公开卖官鬻爵所得带衔不给俸禄的医官职位,而不是通过考试所获。据《国朝典汇》,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七月癸未诏开军民纳马事例……两京太医院医士、医生愿纳银二十两者,授以冠带,本部出给剳付;冠带医士纳银五十两,授本院吏目,送吏部诠注,带衔不支俸管事。”因此,医生不研医术,庸庸碌碌,滥竽充数者甚多。明代始兴医户制,凡从医者要求世代为医,但地位卑微,收入菲薄,所以想方设法逃脱医户者不少。《明史·职官制》载“外府州县……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医官,具由本院试遣,岁终会察其功过而殿取之,以凭黜陟(chǔ zhì,罢职不用)”。《金瓶梅》中多回出现的任医官,家有药室,出诊有马,可能为太医院所派遣;其余的蒋太医、赵太医、胡太医、鲍太医都是看病的郎中,有的可能具有太医资格,有的可能是开医铺而自封的。另外,还有行医何老人,可能是开业医,他的医术似较高明。何千户推荐的来自山西的刘橘南“极看好疮毒”,曾为西门庆下疳掺药并内治,则是专治梅毒的医生,说明彼时梅疮蔓延,自1502年传入我国已有相当时间了。
三姑六婆 陶宗仪《辍耕录》释三姑六婆为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蒋一葵《长安夜话》载明朝宫廷内也供养三婆,谓:“在礼仪房精选奶口四十人,需要时挑选最好的一人以进内廷,名曰奶婆;民间女妇精通方脉者,经各衙门选取至司礼监御医会选,中者名医婆;就收生婆中选供内廷用者,名曰稳婆。”因此,明季社会中三姑六婆的作用不容忽视,她们走街串户,出入豪宅,参与不少医疗活动,许多“婆”借机骗财,坑害底层穷苦百姓,作淫盗的媒介。《金瓶梅》中王婆(第一回)则集媒婆、牙婆、稳婆(抱腰收小的)、医婆(针灸看病)于一身;文嫂(第三回)是媒婆;薛嫂(第三回)是媒婆、牙婆;刘婆子(第四十八回、五十九回、九十回)是医婆(两次给官哥看病,一次给僧哥看病,能给药施灸)又是巫婆(跳神);蔡老娘(第三十回)给瓶儿接生,(第七十九回)又给月娘接生则是稳婆。王姑子、薛姑子属于尼姑,本身就是女流氓市侩之类,出入西门宅为女眷讲因果、唱佛曲、印经卷,为月娘整治头生胎胞,弄种子灵丹,选交媾日期(第五十三回)等等。他们利用封建社会妇女就医有难言之隐,从病家抢得一杯羹。
上一篇:中医药文化在幼儿心里不断萌芽
下一篇:以文化提升中医药无形价值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