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张其成忆国医大师王玉川
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驾鹤西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教授郭霞珍怀着对恩师的感恩与怀念,向笔者讲述了她记忆中的王玉川。
治学严谨 言传身教
郭霞珍回忆,王玉川几乎每天都泡在办公室或图书馆里,就连寒暑假也都用来查阅文献,研读中西医药的各类相关书籍,抑或备课抑或写作之中,留下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在郭霞珍为笔者展示的王玉川手写笔记中,可以看到,泛黄的本子上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备注明确,该句出于何处,由何人所写,写于何年何月,一目了然。很难想象在没有便捷的电子信息检索系统的时代,查阅如此丰富且细致的资料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精力与耐心。此外,王玉川擅长总结对比,喜欢用图表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不论是在厚重的笔记本还是在轻巧的台历纸上,笔者能清晰地看到一幅幅简明扼要的手绘图表,其内容不乏中医类方对比以及中西医理论对照等,可见王玉川并不拘泥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博古通今,涉猎广泛,博采众长。
交谈中郭霞珍提到当年在撰写学习《内经》体会的文章时,王玉川批评她写的没有理论依据。王玉川对她说:“虽然只是一篇学习体会,但是也不能全凭自己想象”。让她去找出证据来,当时并不服气的郭霞珍回去广泛阅读文献,终于在《黄帝内经·素问》吴崑注本中找到了可以佐证的依据。没想到,当郭霞珍再次拿着证据欲与王玉川争辩时,王玉川竟然哈哈大笑,称自己早已知晓,弄得郭霞珍哭笑不得。王玉川说:“口说无凭,我就是要让你自己去翻书,做学问要做到有理有据,不可空口无凭。”提起这段往事,郭霞珍至今仍对王玉川充满感激,称若不是王玉川言传身教,让她如此细致地查阅书籍,也不会在探寻过程中发现五运六气的研究价值,并确定了日后与中医学专业“天人相应”理论有关,研究五脏本质的《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文献整理与实验研究的方向,一干就是30多年,研究成果目前还受到了科技部相关部门的关注。
润物无声 大爱无言
郭霞珍告诉笔者,旁人从外表上评论王玉川性格古怪、不爱说话,其实他是一位心系学校、关爱学生、为中医事业发展充满激情而又默默付出、潜心于研究学问的一位真正的学者。访谈中郭霞珍很少提及王玉川的各种职务,因为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王玉川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他的性格可以用“高冷”来形容,直言不讳、特立独行,从不沽名钓誉。可就是这样的王玉川,却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名誉与地位,充满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王玉川调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由于口音问题,北方学生很难听懂。他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听得懂,提前将每节课的讲义汇编成册,复印后赠予大家,如此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们深感“师恩难忘”。多年前,王玉川得知郭霞珍在整理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相关内容,便将其撰写的《运气探秘》一书签好名字、包装整齐放于学校传达室。时为内经教员的郭霞珍收到这份意外的礼物时,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喜悦,没想到一个普通的教员,竟能获得如此厚礼,不禁眼眶湿润,感慨万千。
郭霞珍回忆,王玉川还经常出现在自习室里,给学生们义务“补课”。他喜欢走到学生身边,与大家一起探讨内经理论,不解之处予以点拨,拘泥之处予以发散,使学生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是对他有口皆碑的公众评价。
郭霞珍转身从身旁的箱子内拿出王玉川生前的笔记、资料,向笔者展示、讲解。翻看王玉川的笔记本,大多是废纸、旧纸粘贴装订而成,即便是一张小小的32开台历纸,也都密密麻麻承载着王玉川辛勤的汗水与扎实的医学功底。虽然纸张破旧,但王玉川隽秀的字迹清晰可见,笔迹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让大家大为震撼。(王雨晴 陈瑶)
张其成教授的父亲,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早年与王玉川教授相识,而后交情颇深,相见恨晚。后来,王玉川在张其成的生活及学习上,同样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鼓励。而这一切,是从一次由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内经研修班开始的。
当时北京中医学院,为组织编写《内经》教材,广招贤士,召集了全国各地中医学界的精英学者们,张其成的父亲李济仁及王玉川便在其中。张其成告诉笔者,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教材的理论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保守派的老先生认为,中医应该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教授方式传承下去;另一部分以王玉川为代表的现代派,则希望通过开拓创新的方式把中医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学生带来一个新的视角;而李济仁等部分老师,则为中立派,认为这两种观点要融合推进,不可太过偏颇。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王玉川高瞻远瞩,学术思想前卫,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