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陆广莘先生《中医学之道》新版序
究天人之际兮,明物我相分;
通健病之变兮,识利害药毒;
循生生之道兮,助生生之气;
用生生之具兮,谋生生之效。
——陆广莘先生名言
求学业医
时在丙寅寒冬月,师出吴地属松江。
五岁入学奠基础,为求深造转沪上。
初为强国操机械,既则矢志振岐黄。
不贵儒医问铃串,勿震远西法东方。
弱冠行医颛桥镇,更走京师负学囊。
灯窗五载板凳冷,转益多师名俱扬。
总把新知来融会,擅将古意再发皇。
笃志基础研究
医学千载何处去,废医存药耐思量。
神精所舍气所系,命门一文费评章。
亢则为害承乃制,医经溯洄更标榜。
七八之年荷重任,英才广纳贤聚堂。
脾津痰湿藏深旨,肝血风瘀意周详。
中中西西何可尽,生生化化品咸彰。
欲求融合须强我,卓然自立显其长。
举帜健康医学
升降出入无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
上工医人求其本,粗工凶凶治其旺。
旧病未已新病起,标本不得邪乃猖。
非其位兮邪变甚,视其外应知内藏。
病从何来治何去,知犯何逆遣良方。
下工不晓医中理,惟辨疾病为哪桩?
历多达妙悟其要,医归正轨倡健康。
无限追思
国医陆氏驾鹤去,初闻噩讯泪湿裳。
忘年之交成隔世,每忆此情摧肝肠。
梦中音容犹在侧,长嗟而起数彷徨。
恨不借来生花笔,化我腐朽为绝唱。
八秩之期呈七律,而今拾语缀成行。
再听吾辈歌一曲,暂凭杯酒慰神伤。
轩岐何尝乏砥柱,生生之道更传扬。
《中医学之道》从2001年出版以来,至今已有14个年头。这14年间,正值21世纪开局之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东西方文化交流激荡,东方文明华丽转身;医学由急性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向非传染性流行病防治转变,人类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医疗危机弥漫全球,世界性的医疗改革全面展开;以疾病医学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继续偏离医学之目的,医学模式正在从新的医学革命中艰难形成。陆广莘在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融会新知,卓然自立,坚持中医学的核心价值 ,弘扬生生之道的基本理念,批判物质科学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科学主义思潮。他认为迄今为止的“科学”基本上是物质科学,无法涵盖十分复杂的人体生命科学。因此,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脚下。从而为人体生命科学的建设呼啸前引。
陆广莘医学思想的核心是生生之道。这个生生之道,反映了生命的本质,阐明了医药的机理,体现了中医的真谛,寻索了医疗改革的最后归宿。陆广莘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在漫长的自然史中,人类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只是一个高度进化的“后生”。人类具有“自组织、自演化、自稳态、自适应、自调节、自选择、自清除”和以皮肤包裹“形者生之舍”的“整体边界屏障”等“七自一包”功能。皮肤内是生命,皮肤外是物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正气,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对生生之道的最本质的理解。
陆广莘认为,医药是健康的助手。维护正气,是医生第一要务。针药治其外,神气应乎中。针药治病,只是一种外来的物质力量,用来唤起和调动人体的内因,扶持人体内在的正气,促使其恢复健康。“当病人已经失去内应,你把他泡在药缸里亦无济于事”。在中国医学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中医是生态医学,是扶正医学,是健康医学,是动员医学。医生的职责不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而是对人体正气的“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早在1950年代,他在北京医学院学习的时候,读了达维道夫斯基的《传染病病理学》。该书在序言中说:“传染病病理学的任务,不在于发现更多的病原体,而在于已知的病原体对机体的典型反应”。陆广莘敏锐地觉察到,这是西医正在转变观念的重要信号!什么是机体的典型反应?不就是人的“一变应万变”的正气吗?西医都认识到了,中医怎么反而能丢掉呢?
陆广莘中医学徒出身,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5年,成西医科班。毕业后又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科研60余年。因此,他既通中医,又通西医。他的医学识见充满底气,充满自信。他提出“医学整合的境界、胸怀和志气”,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超越包容,显示出一个国医大师的学术气度和大家风范。陆广莘善于学习,长于思辨,敢于创新。他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立足临床,眼观世界,善于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研究医学存在的问题,从世界医学动态的全局中把握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从哲学高度领会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他不无自负地引用司马迁的话勉励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中医研究方面,要求(一)从实际出发,究天人之际明乎物我之相分;(二)实事求是,通健病之变以识环境利害药毒;(三)有的放矢,循生生之道发现发展人的生生之气;(四)讲求实效,用生生之具谋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终于形成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一家之言。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