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士怡国医大师列传

    中医在治疗老年病有其系统的理论,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按照老年人的体质和老年病病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中医通过整体调节、未病先防、养治结合、综合调理等原则,更好地抓住老年病病机,提高临床疗效。

 

    所以,我建议我国加快开办老年病中医医院,能充分发挥中医治疗老年病的优势。我所提倡的老年病医院,是能够集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专业中医医院,病床比例还要多于普通医院。我希望这样的医院能专收老年病患者,让他们能得到中医的专业护理,安享晚年。

 

阮士怡,1917年2月出生,河北省丰南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46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生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1955年奉调协助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建院工作;1979年,创建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与老年病学科。

 

    ●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近70年,97岁高龄时还亲自为患者把脉开方、会诊重症、解惑疑难,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

 

    ●他倡导“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创立了“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干预老年内科疾病,提出了“软坚涤痰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制了通脉养心丸、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新生脉散片、粘脂饮等8种中药制剂,其中通脉养心丸已上市。

 

    ●他开展了舌诊客观化研究,发现了舌下络斑与年龄、病种及中医证候之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舌下络脉与中医瘀血证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心肌梗死患者舌象演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个温暖的冬日,阮士怡身着笔挺西装、白色衬衫、红黑相间的领带,和蔼可亲地坐在记者面前。这位97岁的老人,双手和脸上布满皱纹,须发皆白,慈爱的眼神令人难以忘怀。他在中医领域鞠躬尽瘁70余年,曾经历战乱及辗转曲折的行医历程,将自己的毕生所知所学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

 

    日寇侵华 弃工学医救世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闭着眼睛都能背诵整篇《汤头歌诀》的阮士怡,恍惚间好似回到了儿时的庭院,嗅到那飘香满院的中药味。

 

    当时,叔祖父阮鹤庭是当地知名的郎中,父亲则经营着一家中药铺。阮士怡喜欢课余时在父亲的中药铺帮忙,他总是被整面墙的中药柜所吸引,父亲注意到了阮士怡的兴趣,时常为他讲解一些中药材知识。从小的耳濡目染,阮士怡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对中医、中药的初步认识。

 

    上世纪20年代,时逢军阀混战,阮士怡被迫辍学,但爱读书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参加北京高中数理化会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工学院及辅仁大学两所学校同时录取,当时崇尚理科的他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就学。

 

    正当他专心攻读工学专业时,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阮士怡反思:“国难之时如无强健体魄,何以御外武强敌?”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工学专业,于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医疗系,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

 

    毕业后,阮士怡辗转天津多家医院,从事西医内科临床工作近10余年。但他心中却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研习中医。正如林语堂曾经说过的话:“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38岁的阮士怡,带着自己那颗幼年种下的梦想种子,奉调协助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的建院工作,全心投入到他喜爱的中医工作中。

 

    阮士怡主动要求参加天津市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两年的学习,他全面精读了中医基础理论,潜心研究中医古籍,深得系统学习中医的益处。

 

    “每次我读中医经典,都体会到两千多年前古人能撰写出如此巨著,实在叹为观止。”阮士怡领会到书中的理论充满哲学思想,他将这些理论作为指导临床治病的“道”,在他看来,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