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里的医道
《大国医》是我最喜欢的中医药类书籍之一,我读了好多遍,不仅仅是因为我从中学习到了中医理论和方药知识,更因为它够励志、够感人、能让今天在校学习中医的我不迷茫,能够吸取力量坚定对中医的信念和信心。
医道与孝道
虽然每位医家的遭遇各不相同、生活的年岁也都相差甚远;但是他们从医的原因却大抵相同。王孟英在十二岁的时候父亲罹患温病,因为当时的医生当伤寒论治而九死一生。而年轻的浦上林医生用甘蔗汁和苦寒药治瘥了父亲的病,此时成为良医的梦想在他幼小的心里闪过。两年以后,父亲再次患病、却没有遇到浦上林那样的良医。父亲给孟英留下“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的遗言而撒手人寰。作为一个儒生,孟英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心,看着父亲被病痛折磨致死而无能为力,所以他带着这种痛彻心扉的自责,坚定地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被后世称为一代宗师的朱丹溪在而立之年,选择了学习医学。他学医是“因母之患脾病,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两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这就是朱丹溪为什么学医的原因,他心疼辛劳的母亲被病痛折磨,所以买了《黄帝内经》,读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治好了母亲的病。那么同是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又是怎样走上医学之路的呢?因为其母王氏患病,最后“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母亲去世后,李东垣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他发大愿:“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所以李东垣拜师张元素。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他们出于对父母的孝心选择了医学,在人世间经过沧桑把孝心升华为对众生的博爱。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仁爱、孝道;这与中医学是契合的。儿科大家钱乙三岁时父亲东游于海上,自己成为弃儿被姑姑和姑父收养。在自己的姑姑姑父去世后,钱乙“为之收行葬服,岁时祭享,皆与亲等”,办理了姑父二人的丧事,又找了人品不错的公子安排了姐姐的婚姻大事。这是孝道的表现:父母双亡让姐姐及时出嫁,好让九泉之下的姑父姑姑安心。这个时候钱乙却做了一决定,去寻找当年离家出走的父亲,付出了很大的辛苦,钱乙真的接回了自己的父亲,服侍至父亲离世。钱乙的做法感动了乡里的人,这就是孝心。这也许是他们能成为大医的原因,他们特别孝敬自己的双亲,并能把这种仁爱推己及人,去对待众生、去关怀病人。如果要追问什么是医道,从这些大医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孝道,看到了医术是仁术。
医道与医术
这些大家一个个医术高明令人拍案称绝:王孟英是温病大家治霍乱的高手;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创始人治了不少怪病;李东垣战大头瘟奇方救众生;缪希雍对患者千里必赴每治瘥后攮臂自快;钱乙创六味地黄丸救小儿无数。然而他们追求医术的旅途令人佩服,践行医道的行医生涯让人落泪。
王孟英少年丧父,为了维持生计一边打工一边学医,文献记载其学习“批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就是因为这样,后来孟英才可以多次挽救自己的朋友周光远的性命。虽然是治疗霍乱的专家,但是自己的妻子徐氏却不幸感染离世,这样的打击还不够,就在自己忙着治疗霍乱患者的时候自己的好友和女儿却因为感染霍乱而去世。面对这样的人生苦难王孟英没有时间悲痛,仍然一直奔波于扑灭霍乱的战斗。最后的王孟英家境贫寒“仅载一砚归籍”,吃着麸和糠写食疗著作。这就是医道吧,医道是一种悲天悯人、一心赴救的境界,当心里装满病人的安慰,会忘记自己。
朱丹溪为了拜师“十往返不能通”,“蒙叱骂者五七次”,“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就这样罗知悌被感动而收朱丹溪为徒。朱丹溪追求学问的真挚态度,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呢,想必给在大学学习的我们很多启发。东垣老人更是为了传播医术在晚年蜡炬泪干,对罗天益的教诲与帮扶让人动容。
俗话说“医不叩门”,但是缪希雍却经常主动去找患者。缪希雍游学数年收集到不少的方子,他从来都是很慷慨的分享给患者,这与今天一些医生施藏秘方谋求蝇利形成对比。钱乙晚年离开了太医院,回到了家乡,在家乡“病者日造门,或扶携襁负,累累满前,近自邻井,远或数百里,皆授之药,致谢而去”。他喜欢这种解除孩童老叟病痛的感觉,在晚年的日子里他一边忙着治病救人,一边忙着找人传承自己的学问。这就是悬壶济世的大医,他们在临近生命的终点除了看病就是想办法把可以救死扶伤的医术传下去。
上一篇:南京国医传习所
下一篇:杏林文化 中医的形象代表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