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的中医传承
●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与中医传承息息相关,中医人必须牢牢把握关乎中医本质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把握对于古圣先贤、当代名医名师、自己个人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积累涤清中医学习之路。
●今时之中医不仅要有坐堂行医的本事,还应具备创新发展学科的信念和能力。当我们的中医人视野更宽、思维更广的时候,不仅是给予了自己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也同样是为我们的中医学科开启了一扇扇发展之门。
●产业化意味着一门学科的知识、产品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服务天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产业化事业应当是我们实现理论创新、科研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可以说,产业化的现实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创新的高度和前途。
2013年7月10日,笔者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一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中医本质包含了五种属性,即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产业性、原创性。在此,笔者将围绕中医这五种属性谈谈中医的传承和创新。
基于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的中医传承
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与中医传承息息相关,中医人必须牢牢把握关乎中医本质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把握对于古圣先贤、当代名医名师、自己个人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积累涤清中医学习之路。
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
正如笔者曾说:中医作为一门有理有据且有用的学科,是符合科学的,其具有的是独特的中国科学思维。而中医人传承的难点和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无数前辈学者在谈到中医传承的问题时无一例外地会强调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正是中医科学观的意识思维体现。没有形成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子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仅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在诊断疾患和处判针药的过程中,因为不会运用中医思维而走上了“过分的依赖医学检验结果”和“机械刻板的依据病名开药”的不归路,大大有悖于中医的根本理念。
中医科学观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始终不脱离事物的形象系统,再辅以抽象思维进行归纳演义;现代科学观,则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必须充分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基础之上进行推断。而当代中医学子主要是接受现代科学思维教育成长起来,因为早期日常所接触到的都是具有现代思维的事物,也因此习惯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正是中医理论的科学观念与现代学子所习惯的现代科学观念的不一致造成了中医药学子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性,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学习中医的信心。
中医科学观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皆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中国哲学思想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体现,是其载体之一。所以,想要准确地传承中医药、正确地创新中医药,要求我们中医人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而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又要求我们从中医传统的哲学思维中去找寻方法。
把握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经验是中医这门学科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保证。笔者常与人开玩笑说:“中医的门诊量与中医的年龄成正比、与老中医的胡子长度成正比。”生活中人们常以“名老中医”为尊,而国家评判名医的标准之一是“行医30年以上”,国医大师的标准之一是“55年以上的临证经历”,这一切都在强调经验对于中医传承至关重要。
许多人会对经验积累感到迷茫,以为经验全在于临床。而在笔者看来,一个完备的中医传承过程至少应当把握对于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一是古圣先贤的经验。
这一部分经验就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中医典籍之中,作为中医学子应当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中医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没有包治百病神方,有的是诸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典型案例;没有“一是一、二是二”的绝对真理,有的只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灵活方法。因此,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是了解各式各样案例、掌握林林总总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积累古代先贤经验的唯一方法。
二是当代名医名师的经验。
上一篇:见习于国医大师
下一篇: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