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医”的历史文化缘由
●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不是靠是否能够用西式现代科学知识讲得清楚的所谓道理而存在,它靠的是中国科学文化背景下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原创的认知思维方式,更靠的是由此所取得的确切的甚至是神奇的疗效。
●“反中医”非简单的学术争鸣,已涉嫌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我们在从学术上与之争辩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与反中医人士这种蔑视、违背我国宪法的言行做斗争。
●发展中医药已不容任何置疑和争论,如果要讨论也仅限于讨论如何将中医药事业发展得更好,将中医药工作做得更好。也就是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有疗效就是硬道理”,这是研究中医药发展问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中医药治病没有疗效,或即使有一定的疗效但已不具备任何临床优势,则必然会自然消亡,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历史而存在,那样也就没有今天反中医人士闹腾的机会了。事实上,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急性病、慢性疑难病都有明显和确切的疗效,而且还能治疗一些西医难治或不治的疾病。即使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百年来中医药却屡受指责和攻击。从清末文人俞樾最早提出废除中医以来,紧接着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名人纷纷倡导废除中医药。1929年余云岫提出建议要求全面废止中医药,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主张一律不许中医开业,1950年余云岫再度提出废止中医药方案,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也曾有过否定和取消中医的观点。直到21世纪初,仍有人发起所谓的网上万人签名取消中医药事件,并同演了一出网络闹剧。
为什么百年来反中医思潮和事件不断在上演?反中医言行对社会、人类健康、文化传承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反中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中医人面对反中医事件该持怎样的态度?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略分析。
“反中医”的历史文化缘由
文化传统受冲击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遭受惨重打击。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知识体系,在百年前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同样难逃被打击的命运——在被贬为“封建旧医”、“封建糟粕”的同时,中医药在这块孕育了她的土地上,逐渐失去了主流医学的地位。
文化是先导,文化决定了社会观念和行为方式。以上演变过程的实质就是中医药赖以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丧失。当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已经转变,中医药受到西化的现代中国人不理解、异议和被要求取消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评价标准西化
深究反中医思潮最主要的诉求,就是质疑和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认为中医药是不科学的,甚至还认为是伪科学和反科学。反中医人士所依据的主要是20世纪初中期西方哲学家孔德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可证伪性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早已被以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劳丹为代表的新的科学哲学思潮所颠覆,这是很多人尚不了解却被反中医人士钻了空子的学术问题。
反中医人士所依据的以物质为中心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评价标准,很显然难以理解以“天人合一”、“象信息”为中心、整体地认知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象思维模式的医疗实践活动,从而也容易得出中医是“唯心的”、“玄的”、“不科学”的结论。可以这样说,中医药不是靠是否能够用西式现代科学知识讲得清楚的所谓道理而存在,它靠的是中国科学文化背景下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原创的认知思维方式,更靠的是由此所取得的确切的甚至是神奇的疗效。如果回到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中来解读中医药,那也是完全能够“讲得清楚道理的”。中医药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等理论,以及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关系等健康理念,符合当今世界新的绿色健康价值观。中医药学不仅能够解读全世界所有患者的健康和疾病,而且也能够被各国人民所学习和运用,所以说中医药学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否认科学多元化
下一篇:中医药词语传播中医文化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