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心”“神明”的概念

结合中医相关文献,深入分析“心”与“神明”的概念,认为心主神明的真正含义是“心”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正常运行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它的功能正常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心主神明”的内涵这一发现,说明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一是要植深中医思维,二是要夯实中医文化,三是切忌望文生义。

在科技与文化繁荣发展的21世纪,中医的传承因为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方式的变化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人们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早在多年前,许多医学界的专家学者就针对中医的藏象理论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其结果却也不了了之。其中关于“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的争论影响较为深远。笔者尝试为广大业内外人士简单阐述心主神明的含义,以此望众位读者能从中受到启发而能正确认识藏象理论。

心主神明的含义

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对“心主神明”的理论提出修正,强调“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1]伊始,医学界内就产生了一个笔者认为本不应该存在的话题——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向前追溯,早在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首先将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明确心有两种不同概念。所谓“血肉之心”指位于胸中之心脏,而“神明之心”无具体形态,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明代医家李时珍进而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将神之功能与脑联系起来。故而,诸位医家学说为“心脑神明”的争论提供了文献基础。然笔者认为,“心主神明”之说毫无可争议之处。想要真正理解“心主神明”,需首先理解中医的“心”与“神明”。

中医学“心”的概念

“心”字首见于甲骨文,其原始意义自然源于人和动物心脏的实体形象[2]。在《内经》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心的形质[3],明确心脏位于胸腔之中、胸骨之后,言心脏外观色赤,形有大小坚脆之分,位有高下端正偏倾之别,这说明中医藏象学说从一开始是有一定的形态解剖学基础的。然而,在整体观念的影响下,中医学不仅着眼于“藏”,更注重其“象”,所以中医藏象学说对于“心”的认识,则并非单纯指解剖学中的心脏。相对于实体的心脏而言,中医学概念中的“心”是“功能心”、“系统心”,故而有了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在液为汗、心在志为喜、心在窍为舌、心与小肠相表里等一系列对于“心”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阐明了心所具备的功能,亦表明了心在体内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而忽视这些功能和联系,单纯的将“心”作为一个脏器看待,就不能正确理解中医学“心”的概念。

中医学“神明”的概念

要理解“神明”的概念,首先要知道“神”的中医学意义,而“神”在祖国医学典籍中含义广泛。《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此“神”指的是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此“神”则是指经气。《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和《灵枢·营卫生会篇》:“血者,神气也”,又把“神”作为血气。综上可以得知,“神”可以代表脏腑经络气血。而在《灵枢·本神》中又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对人的“心、意、志、思、虑、智”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了具体描述,在此,“神”又指人的思维活动。那么“神”到底代表什么?《灵枢·天年》直接语曰:“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直接用对健康人生理状态的描述来解答对神的提问。综上可知,“神”不仅可以代表“脏腑经络气血”,亦可代表“精神思维活动”,总起来说“神”代表了人体的生命活动。而“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合称“神明”[4],“神”作为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是藏于人体内部的,而“明”则是“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故而,笔者认为可以把“神明”理解为生命力的体现。

何谓“心主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