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进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标准成为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标准化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深刻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从零开始,到如今两大体系建设框架初步形成,一位“领路人”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力与汗水。

他作为中医药行业领军人物,最早提出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行业组织标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牵头承担WHO西太区传统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工作,组织起草了27种疾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他创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将中医标准化研究作为该所两大重点方向之一,倡导并设立了中医药行业唯一的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医药标准规范研究中心。在他的带领下,该所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和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的工作,统筹管理中医药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他亲力亲为,带动中医药行业全面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短短8年来,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迅速发展,ISO/TC249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是中医药标准制定的先行者,他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肯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2014年,他荣获中国标准化终身成就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

数十年如一日 投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王永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挠。当时,有部分老中医认为中医药学圆机活法不求标准,但王永炎始终认为,标准是一个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他常说:“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基础,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王永炎一直坚持不懈地从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他认为,中医独特的理论是由独特的概念构成,中医独特的概念是由中医术语来表述。于是,从1997年开始,他就开展了大量的名词术语标准的制订工作。2000年,他推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在他的领导下,规范了中医名词术语上万条,其中包括内科疾病名称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中医内妇儿名词术语等。他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创新贡献奖,这部标准也为WHO ICD-11传统医药部分的制定奠定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他倡导“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的理念,重视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2005年起,先后组织制定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谈及指南的制定,王永炎有很深的感情,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指出:“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崇尚回归自然成为当前的世界潮流,中医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其发展恰逢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强调以原创思维、原创成就与原创优势为导向,弘扬我主人随的理念,加强学科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与推广,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以指南、规范与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高我国中医药研究的科技水平与临床疗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国际指南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中医中药要想走向国际,和国际接轨,必须制定符合国际标准规则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医中药标准如果要做到‘中国人认,外国人也认’,要在符合国际临床指南制定程序的基础上,考虑中医中药的特殊性,制定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标准技术操作规范,指导中医诊疗实践行为,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中医指南的制订修订要注重创新方法学的研究。要集成古代和现代中医药成果的精华,注重资源整合,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通过整合现代科技成果而不断修订、更新、完善。对于循证医学、定性研究、专家共识等,综合科研成果、获得循证证据的手段,应在充分学习应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克服局限性,使之能够服务于中医指南的制订修订。对于循证医学,要客观地看待,一要学, 二要懂, 三要用, 遵循中医学科规律,为我所用,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与拓展。”

2011年,王永炎已73岁高龄,多年没有离京开会。然而,为了共商未来十年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他义不容辞,毅然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研讨会,并查阅大量资料,做了题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意见》的精彩报告,为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