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不退名医验方
1968年夏,皖南地区发大水,我跟随安徽中医学院王乐匋教授到安徽省绩溪县茯苓公社巡回医疗。王老是新安医学名家后裔,加之医术高明,为人随和,誉满新安。当地群众听说王老来了,奔走相告,各种患急性热病、疑难杂证病人应声而来,每天求诊的病人都排成了一条长龙,王老常常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掌灯时分,连续十几天的义诊,王老丝毫不觉得累。
一天晚上10点多,大山外的一位中年妇女高热不退,家人来请王老出诊,我们打着火把走了约40分钟山路才到达病人家。该妇女已高热一周,神志昏迷,口舌干燥如枯树皮,当地西医予补液等相关治疗仍高热不去。王老诊脉察舌后,分析道:此为暑邪由气及营,伤阴劫津,内扰神明之侯,要防其阴涸,而有内风痉厥之变,拟予生津达邪,透营转气,予以清心开窍之品”。然后提笔开方,并嘱立即取药煎服。第二天清晨,我又随老师去复诊,发现病人神志已清,高热也退。
在此期间,王老还诊治了许多急重病号,如一位7岁的男孩,患重症痢疾,痢下脓血,一日数十次,里急后重,精神不振,舌红苔黑,脉濡数,王老力避痢无补法之说,采用扶正驱邪大法,三剂获愈。
另有一位乙脑重症患儿,6岁,高热不退两日,呕吐、烦躁、热甚则神昏抽搐,王老凭借在温病方面的独特经验,使患儿转危为安。
下面是几则我当年侍诊先生的医案,一来追忆王公,二可供同道研习。
1.胡某,男,2岁。1968年7月24日首诊。
发热、呕吐、腹泻四五日,气阴已伤,精神萎靡,身热不退,舌红乏津,苔白,拟予清暑透邪,淡渗分利,兼以顾护气阴。
处方:鲜佩兰9克、扁豆衣9克、金银花炭12克、青蒿6克、生薏苡仁6克、北条参9克、野赤苓6克、白茅根15克、姜黄连0.9克、橘白4.5克、煨葛根2.4克、糯稻根12克、六一散9克。
2.高某,女,53岁,体温:41.5℃。1968年7月25日夜,首诊。
初起形寒、身热,泛呕便泻,继则壮热神昏,脉滑数,舌绛少津。此为暑邪由气及营,伤阴劫津,内扰神明。为防其阴涸而有内风痉厥之变,拟予生津达邪,透营转气,条以清心开窍之品。
处方:细生地12克、黑玄参12克、石斛9克、天花粉9克、连翘24克、金银花18克、生石膏(研细)30克、天竺黄4.5克、石菖蒲4.5克、广郁金4.5克、茅芦根(各)24克,另用至宝丹一粒化服。
二诊:身热稍减,神识转清,脉亦渐见缓和,但仍舌绛少苔。再予透营泄热,生津达邪。
处方:鲜生地30克、鲜石斛18克、玄参心12克、天花粉9克、肥知母9克、净连翘18克、银花18克、大青叶18克、板兰根12克、川贝母4.5克、鲜活水芦根30克、鲜白茅根30克,煎汤代水。
3.周某,男,7岁。1968年7月26日,首诊。
麻疹后泻下红白积滞,一夜有数十次之多,里急后重。脉濡细带数,舌质红苔黑,精神萎顿,面部微浮。此为湿热滞着肠中,炼而为积,正气已虚,邪热留恋。
处方:别直参(另炖)2.1克、北条参2.1克、银花炭12克、酒炒川连1.8克、北秦皮4.5克、煨广木香1.8克、白头翁根4.5克、炒赤白芍(各)0.6克、石菖蒲4.5克、鲜马齿苋30克、神曲6克、糯稻根须12克、田三七(研冲)0.9克、米炒荷蒂两枚。
二诊:神色略振,大便好转,但仍有红白积滞与之相挟,面部浮气退而未尽。舌中仍有黑苔,气阴大伤,邪留尚盛。拟标本兼顾。
处方:北秦皮4.5克、清炙白头翁6克、酒炒川连1.8克、土炒白芍4.5克、银花炭12克、煨广木香2.4克、炒贯众6克、炒槐米4.5克、滇三七(研冲)0.9克、米炒荷蒂两枚、鲜马齿苋30克、鲜稻穗12克、糯稻根须15克、吉林参(另炖)0.9克、石莲肉4.5克。
三诊:吉林参(另炖)2.4克、北条参9克、金钗斛9克、橘白6克、云苓6克、生熟苡仁(各)6克、香连丸(包)2.4克、鲜稻穗12克、马齿苋12克。
在皖南山区与王老朝夕相处的二十多天,虽说时间短暂,但给我留下的却是永恒的记忆和无尽的学术财富。我常对我的学生说:王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尤其是对急性热病的独到诊疗经验,让我切身体会到中医药的神奇魅力,进一步增加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近40年过去了,他老人家为我批改的医案我一直珍藏在身边。也正是因为这次义诊的所见、所感,老先生一切为患者的“大医”精神,使得我扎根大别山,矢志岐黄终无悔。
上一篇:桐油入药外治便方
下一篇:中医教授点评民间三偏方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