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脘腹胀满食少纳差 运脾汤
王自立,男,1936生,甘肃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甘肃中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敦煌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参与主编《生殖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胃肠病学》、《中医痰病学》、《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等书,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医内科学》、《席梁丞治验录》、《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等多部著作,发表《辨证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临床研究》等论文多篇。
组成 党参10克,白术30克,茯苓10克,佛手10克,枳壳30克,石菖蒲15克,炒麦芽15克,仙鹤草30克。
功效 健脾助运,行气消痞。
主治 脾虚失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呕逆,便秘,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
方解 党参、白术、仙鹤草益气健脾以助运,其中党参健脾益气;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又能缓脾生津;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功能补脾益气,且补而不腻;茯苓健脾渗湿;佛手气清香而不燥烈,性温和而不峻,既能舒畅脾胃滞气,又可疏理肝气以防木郁克土,且无耗气伤津之弊;枳壳善能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佛手合用则突出运脾调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水煎剂能促进实验动物胃肠蠕动而有规律;炒麦芽健脾化湿和中,宽肠下气通便,消米面食积,兼能疏肝理气;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湿和胃。诸药合用,既补气以助运,更调气以健运,使痰湿无由以生,则脾胃无由阻滞,兼以肝脾共调,使脏腑调畅,则脾运复健,升降如常,诸症自除。
加减 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中虚有寒者加高良姜、香附,阴血亏虚者加当归、白芍,气滞明显者加香附、砂仁;兼有痰湿者加半夏、陈皮,湿盛苔厚腻者去党参加苍术、厚朴,有郁热者加浙贝、连翘、黄芩,有便秘者在重用白术、枳壳、炒麦芽的基础上,酌加郁李仁、肉苁蓉、槟榔、大黄;若肝郁犯胃而泛酸者加浙贝、黄连、吴茱萸,食积呃逆者加鸡内金、生姜,痰积者加瓜蒌、浙贝;久病入络者加莪术、川芎、郁金。
临床应用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诸如胃痛、胃痞、纳呆、呃逆、泛酸、反胃、呕吐、胆胀、腹胀、腹痛、泄泻等属脾虚失运者获良效;而且用治各科疑难杂病如肾衰所致恶心、呕吐,节食过度、大病重病后出现的厌食、纳呆,神经肌肉病变所致之四肢软弱无力,颜面黄褐斑等属脾虚失运者亦效。现已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各种急慢性胃炎及食道炎等病属脾虚失运的常用方剂。(甘肃省中医院 王煜整理)
下一篇:抗衰防老方21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