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的产生 痰的鉴别 痰的治疗
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杨春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对“痰”的认识介绍如下。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痰症》,指出脾系痰证的发病、病机及治疗的根本。这一命题的提出,实际是《内经》对脾胃病理,尤其是脾运化水湿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据此,杨春波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痰皆有形” 及“大脾胃”概念的理论。
【痰的产生】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内经》中的这两段论述从生理方面论述了水谷的输布路径,这条通路在生理情况下输布水谷精微,而在病理情况下亦可成为输布痰饮的通路。该段经文是“脾为生痰之源”理论的源头。《素问·六经正纪大论》中有“太阴所致,为积饮痞隔”的论述。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水湿,若脾气虚衰,或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与水液不能得以正常运化,则聚而为痰。诚如张景岳说:“脾家痰证属虚者,为土衰不能运水所致;属实者,为湿滞太过,或饮食太过使然。”
【痰的概念】
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说明了痰的多变性。如元代王圭论“痰形”曰:“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各各奇异,头面四肢、胸背、腹胁、内外,为病百般,皆痰形不一所致。”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云:“痰者,病名也。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脏腑支节者,游溢遍身,无所不至。痰气既盛,客必胜主;或夺于脾之大络。壅气则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者,则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则怔忡恍惚。走于肝,则眩晕不仁,胁肋胀满。关于肾,则咯而多痰唾。流于中脘,则吐泻而作寒热。注于胸,则咽膈不利,眉棱骨痛。入于肠,漉漉有声。散于胸背,则揪触一点疼痛。或塞于手足,或背痹一边,散则有声,聚则不利,一身上下,变化百病。”这些都说明了痰的多变性,正因为其多变,故而很难给痰下定义。
杨春波认为痰是一种粘状的病理产物,为有形的致病因子。其主要由脾的运化不足或失调、受阻所导致,即“脾为生痰之源”。痰在临床的表现,有显痰和隐痰之分,显痰可见、可闻、可觉、可触;隐痰则随处流注、凝聚,可出现于临床各科、各系统的病证。
【痰的诊断标准】
杨春波早年即应用主次症的方法,定义痰的诊断标准。
主症:①分泌物呈黏状;②痰鸣音;③肿块质软、可移动,局部无热、不红;④舌体胖大,舌苔厚腻(浊)后润滑;⑤肥胖。
次症:①鼾声、嗜睡或困盹;②皮肤、头发油垢明显,喉中似有物梗塞,吞时不利,时消时现;③厌油腻、厚味食品。
判断:凡具备以上主症①~④之一者即可成立;主症⑤兼有次症一条者方可成立;次症具有两条以上者,亦可成立。
【痰的鉴别】
痰与湿、水、饮均为津液、气血生化或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虽然常相兼为患,但病的状态和治疗方法不同,所以要进行鉴别。湿:质稀、量少,可随处流注,临床表现以分泌物清稀、肢体关节重着或重痛、苔腻,无聚结为特点。水:质稀、量多,常踞留于皮肤、胸腹等空隙处,以浮肿、积水为特点。饮:质偏黏,量稍多,可停着于胸腹和四肢,临床常表现为胸、脘胀满或痛,咳唾、转侧增剧,四肢着痛等。
【痰的分类】
从痰的类型而言,中医学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认为有形之痰可见、可闻、可触及,无形之痰则随处流注。杨春波则认为,痰为阴邪,阴成形,阴成病邪,必为有形,故而痰应该是有形的,这样也才好与湿、水、饮相别,至于其所谓 “有形”与“无形”之分只是受视觉的限制而言。随着医学发展,尤其是现代诊疗设备的运用,一些古人看不见的,现在都可以借助设备看见了,故而提出痰应分为“显痰”与“隐痰”。
上一篇:咳嗽痰喘验方 向日葵茎心茶
下一篇:刘保和治小儿咳痰病案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