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法经典而论咳嗽 师古不泥古而治咳嗽
徐灵胎,原名大椿,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终年79岁,江苏吴江人。徐氏天生聪明过人,博闻强识,医学、音律、水利等无一不精。其医学理论造诣精深,临证精准,为当时和后世医家所称颂。徐氏自学成才,无师自通,深研内、难、本经、伤寒、金匮、易理等,著作颇丰。徐氏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在《医贯砭》、《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著作中,兹就其关于咳嗽的认识及其治疗特色,总结如下。
尊古法经典而论咳嗽
徐氏诊治疾病极为精准,其在《兰台轨范》中强调:“欲治疾者,必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病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可见,徐氏治疗疾病重在审证求因[1]。
审证求因
审证求因,即剖析病症与病因的关系,是确定治疗方向的关键,即所谓审因论治。徐氏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至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有阴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疰,此为病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1]。”说明同一病症可由多种病因导致,需深入分析判断,勿犯“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之戒。徐氏抨击时弊,指责时医“不问其本病之何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愈而反增病,幸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病而终身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1]”,言语虽犀利,但此感悟源于其多年行医而见庸医误治无数,不忍病人因误治死去,足见其大医精诚,胸怀慈悲之心、医者之心。
徐氏对疾病的认识必引经据典,其论咳嗽援引《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不一定都是肺脏的病邪所致,五脏六腑的病邪均有可能导致咳嗽。又引“皮毛者,肺之合也……因而客之,则为肺咳[1]”,认为体表皮毛受了寒气,内伤肺之娇脏可致咳嗽。同时,徐氏认为寒凉饮食入胃后,寒气可循肺脉上犯于肺,内邪与外感寒邪相合,发为肺咳,即咳嗽可由外感内伤所致,与张景岳论治咳嗽的观点[2]相同。其在《兰台轨范》提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认为湿邪、水饮会影响肺治节的功能,阻碍气机的调节、肺的宣发肃降,从而引起咳嗽。《外台秘要》将咳分为十咳,包括风咳、寒咳、支饮、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和厥阴咳[3]。徐氏亦赞同此种分法,其认为唐朝以前的医学典籍与宋朝以后各医家著作比较,更能继承与发扬中医经典的思想。遵循古法的思想在徐氏的著作中有充分体现。
理论创新
徐氏在《医学源流论》中创造性地提出“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1],认为咳血之人,血止而咳者,日嗽夜嗽,痰壅气升,多则三年,少则一年而死矣,最终咳血之人并不是死于吐血,而是死于咳嗽,原因为咳嗽不止,肾中之元气震荡不宁,肺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徐氏指出,肺病,则不能输精于脏腑,一年而脏腑皆枯,三年而脏腑竭。其精读经典,以判断疾病转归,认为咳嗽乃“真劳不治之疾”。
师古不泥古而治咳嗽
徐氏曾发感叹:“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之稍误,即贻害无穷”[1],其临证考究四十多年,而后才对治疗咳嗽比较得心应手,告诫后学之人对于咳嗽的治疗要潜心参究,不能轻视。
因人而异
徐氏认为,治疗疾病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谴药制方,《医学源流论》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1]。”七情六淫是一样的,而受感之人的体质、生长地域、个人性情、年龄、食物、天气、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方面均有不同,徐氏提醒医者,无论是何种疾病,应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进行个体化治疗,观点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4]类同。
崇尚经方
徐氏崇尚“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1],临证好用古方,认为“昔者圣人之制方,推药理之本源,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偶,而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用变化不穷”[1],经方药味少而精,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对于咳逆上气之咳嗽,兼喉中水鸡声治以射干麻黄汤;兼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治以皂夹丸;由肺胀所致咳逆上气治以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对于咳者,兼脉浮则有风邪在表,治以厚朴麻黄汤;兼脉沉则伏饮在里,治以泽漆汤。对于痰饮所致之咳嗽,方用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除葶苈大枣泻肺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小青龙后,发泄已甚而气冲,故此方五味子不与干姜同用,专予敛肺)外,其余各方皆有五味子、干姜[1]。徐氏在《伤寒类方》中论道:“古方治嗽五味干姜必同用,一以散寒邪,一以敛正气,从无单用五味子治嗽之法,后人不知,用必有害[1]。”单用五味子易收敛热嗽者肺中风火之邪,痰涎深入肺脏,而后难以治疗。
师古不泥
下一篇:润肺止咳排骨汤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