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
别名:楂油,茶子油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润肠;杀虫。主治痧气腹痛;便秘;蛔虫腹痛;蛔虫性肠梗阻;疥癣;汤火伤。
使用方法:内服:冷开水送服30~60克。外用:适量,涂敷。 药材处方 《福建中草药》治绞肠痧:油茶种子油二两。冷开水送服。《岭南草药志》治小儿脸部生癣:茶油涂患部,日涂数次。《岭南草药志》治汤火伤:茶油,鸡蛋清,百草霜。共擂细,搽伤处。 各家论述 《农政全书》:疗疮疥,退湿热。《纲目拾遗》:润肠清胃,杀虫解毒。《随息居饮食谱》:润燥,清热,息风,利头目。
摘录于:《中华本草》
茶油
拼音名:Cha You
英文名:Tea-seed Oil
别名:楂油,茶子油。
中药茶油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种子的脂肪油。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榨取油。
原形态
油茶,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米,稀达8米。树皮淡黄褐色,平滑不裂;小枝微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7毫米,有毛;叶片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5~9厘米,宽1.8~4.2厘米,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或中脉有硬毛,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侧脉不明显。花两性,1~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直径3~5厘米,无梗;萼片通常5,近圆形,外被绢毛;花瓣5~7,白色,分离,倒卵形至披针形,长2.5~4.5厘米,先端常有凹缺,外面有毛;雄蕊多数,无毛,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子房上位,密被白色丝状绒毛,花柱先端三浅裂。蒴果近球形,直径3~5厘米,果皮厚,木质,室背2~3裂。种子背圆腹扁,长至2.5厘米。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月。
药材性状
茶油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在氯仿,乙醚,二硫化碳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在25℃时为0.9.9~0.915。折光率在25℃时为1.466~1.470。碘值为80~88。皂化值为185~196。酸值不大于3。
鉴别方法
- 取茶油2毫升,小心加入新制冷的发烟硝酸-硫酸-水(1:1:1)10毫升中,放置片刻,两液接界处显蓝绿色。
- 取茶油3毫升加石油醚3毫升,溶液成澄清液,加亚硝酸钠结晶少量与稀硫酸数滴,即有气泡发生,强力振摇后,静置片刻观察,油液层应澄清,油液与酸液接界处亦不得显混浊。(检查是否掺桐油)
- 取茶油5毫升,置试管中,加含硫黄的二硫化碳溶液(1→100)与戊醇的等容混合液5毫升,置饱和食盐水浴中,注意缓缓加热至泡沫停止(除去二硫化碳),继续加热使水浴保持沸腾,2小时内不得显红色。(检查是否掺棉子油)
性味与归经
味甘;苦;性凉;归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润肠;杀虫。主治痧气腹痛;便秘;蛔虫腹痛;蛔虫性肠梗阻;疥癣;汤火伤。
使用方法
内服:冷开水送服30~60克。外用:适量,涂敷。
药材处方
- 《福建中草药》治绞肠痧:油茶种子油二两。冷开水送服。
- 《岭南草药志》治小儿脸部生癣:茶油涂患部,日涂数次。
- 《岭南草药志》治汤火伤:茶油,鸡蛋清,百草霜。共擂细,搽伤处。
各家论述
- 《农政全书》:疗疮疥,退湿热。
- 《纲目拾遗》:润肠清胃,杀虫解毒。
- 《随息居饮食谱》:润燥,清热,息风,利头目。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