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今年3月因病离世。这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师,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和脾胃病学术研究。徐景藩曾担任过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他为人、为师的本色人生。

 

    作为徐景藩的学生,我从1978年进院之始即有幸随师侍诊学习,受益良多,冬去春来,岁月匆匆,浓浓的师生之情已有三十余载,他是我走进中医田园又不断成长的良师和领路人。恩师虽然离去,但却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精神财富和无尽的追思。

 

    耕耘不息研脾胃  融会新知贯古今

 

    徐景藩1927年出生于江苏吴江中医世家,自幼聪颖好学,随父学医,后师从江浙名医米春庐,熟读经典,涉猎名家,博学广记,学养深厚。1946年即悬壶乡里,开业行医,独立诊病。1952年,通过刻苦自学,又考入北京医学院“中学西研究班”学习深造五年,是我国最早的为数不多的高级专门人才。1957年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在临床、教育、科研工作一线,为医院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倾注心血。

 

    徐景藩是脾胃病大家,功底深厚,潜心于脾胃病的治疗研究已60余年。他一生从医,学用一致,勤于实践,不断探索,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对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治方法,发表有关脾胃病方面的论文80余篇,尤在他古稀之年,集毕生经验体会,写成《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等专著,已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如对胃脘病创立“三型论治”,分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论,执简驭繁,将兼证分为湿阻、血瘀、胃寒、食滞,灵活变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他还总结了一套相应的治疗方药,如疏肝和胃汤、调中理气汤,清肠抑肝汤、通噎和中汤、疏利肝胆汤等,便于临床掌推运用。又如对幽门不定性梗阻的呕吐,主张运用祛饮、利小便及宣通行瘀方药。诊治残胃炎症,常用通补结合、降胆和胃之法,以自拟“残胃饮”(炒白术、炒枳壳、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柿蒂等)治疗,疗效卓著。

 

    徐景藩长于总结经验,重视中医研究,强调科研应以临床为基础,并为临床服务。他曾带领研究生与病理科专家通力合作,开展了慢性胃炎中虚气滞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提出宿主整体免疫反应及局部微环境的动态变化,认为在病因治疗时,除选择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外,还应通过“扶正”,尤其是通过健脾来提高消化系统的抗病能力,强调辨证用药为主,不能简单地提出幽门螺杆菌与“热毒”画等号,这一研究结果,对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医精神多奉献  淡泊明志忠职守

 

    徐景藩一生简朴,不易虚华,非常重视医德,认为医德与医术关系到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该是以德统才,方为良医。每遇危重疾病,他常引孙思邈的话:“不符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异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知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以此告诫学生和自己。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他曾经先后四次参加农村医疗队,奔走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白天看病解除痛苦,晚上辅导农村医生,传授医术,不辞辛苦。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他一人主管三十多张病床,而当时他所负责的病区,大多收治的是肝病和内科杂病。为突出中医治疗疑难病的特色和疗效,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病人身上。同事们回忆,那几年医生少、病人多,他不分昼夜地工作,一月中有半个月在病房值班,有时连续几日不能回家。他常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病人是最好的老师,多贴近病人才能多增长知识。”

 

    “医者仁术也”,徐景藩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只要他上门诊,诊室前总是人头攒动。他看病的特点是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及现病症的全面分析,理法方药,细腻熨帖,丝丝入扣,即使病人再多,也从不马虎。由于治效显著,耐心周详,深得病人信赖。仁爱之心是他善良的品质,1982年8月,曾有一位家贫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贫血、脓血便,消瘦,多方医治不愈,极度虚弱,卖掉了农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满怀希望,慕名从乡下来到南京请徐景藩医治。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位病人的钱物不慎在门诊被窃。面对这位被病重和失窃折磨不堪的患者,他心情沉重,从自己不富裕的家中取来两百块钱,悄悄送到病人手中,亲自为他安排住院,施以精心的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时,患者流下了眼泪,连连称他是“救命恩人”。

 

    博采众家学不厌  言传身教育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