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释义 掌握“春捂秋冻”的分寸
民谚释义
春、秋二季,处于冬夏交替之间、阴阳变化之际,属于阴阳转化的过渡季节:春季,气候乍寒乍暖,阳已升而阴未消;秋天,昼热夜凉,阳始退而阴渐长。此时,如果人的机体调节功能适应了这种变化,就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疾病;反之,就要生病或引起疾病流行。从人类生活的实践看,中医学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关键性意义。
掌握“春捂秋冻”的分寸
中医学以阴阳为刚来认识人体,是把人作为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待的。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无不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应、休戚相关。《黄帝内经》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就是说,是阴阳的运动、变化,促成了气候的寒、凉、温、热,季节的春、夏、秋、冬。
“春捂秋冻”毕竟是一种季节性的防范措施,不能用机械的方法去理解它。“春捂”是有时间性的,总不能穿着棉衣总不脱;“秋冻”要有耐冻的措施,总不能冻得浑身颤抖还不加御寒之物。近些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繁出没在人类生活的周围,过去少见的“暖冬”“暖(热)春”“倒春寒”现象让人们防不胜防,甚至给人一种始料不及的感觉。所以,在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时,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还要说明的是,一年四季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不能机械分开,春、夏、秋、冬只是人们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为划分的。许多疾病的发生,不仅是有联系的,而且是多因素的。有些病可能是季节性的,有些病则可能是与上个季节相联系的,如有些春天的病就源于冬天,有些秋天的病是夏天造成的。所以,“春捂秋冻”不是万能的法则,必须注意饮食起居和必要的药物调节,加强四季保健,通过增强人体正气的综合手段,达到保持机体健康的目的。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