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中医文化传播 赞国医大师郭子光
中医发展问题仅仅依靠中医药的行业媒体还很不够,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大众媒体来宣传中医药。我在新浪网发表一系列中医博客并邀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郭子光等著名中医专家参与访谈。
2008年3月13日,郭子光教授参与的第1次“国宝中医集体做客新浪网”在网络上视频直播,主题是“有疗效就是硬道理”,主要讨论如何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节目中郭子光说:“我认为,要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首先就应该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才能谈得上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一定要学习经典著作,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学习经典才能提高我们的治疗水平呢?一是,经典著作可信度很高,经典著作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补充完善。它的可靠可信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几部经典在以后各个领域的发挥也证明了它的可靠性。以前的中医作者他们一不要稿费,二不评职称,没有功利目的的著作大多数都是可信可靠的。二是,我要指出的是古代的人和今天的人在很多方面所患疾病都差不多,除了少数的疾病古有今无,绝大多数疾病古今都一样,我们继承前人的学术积累,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三是,西方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并非能够治好所有的病。翻开西医著作来看,对不少病的治疗情况大致都是这样描述的:本病原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其中就给中医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识之士已将攻克很多疑难病的希望寄托在中医身上,所以中医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可以说是战胜这些疾病的神奇武器。”郭老的见解,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同。
今天,郭子光国医大师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郭老早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医德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见解独到、锐意创新、视野开阔、关注发展,这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榜样力量。
5月17日,全国首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郭子光教授的生命历程定格在了这一刻,享年83岁。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老师的谆谆教导:“中医临证,如履薄冰,弟子谨记!”眼前仿佛看见老师还在挥墨疾书,临证诊疗,老花镜已悄然滑到鼻尖……
恩师一生低调为人,唯恐逝后给生者增添烦扰,于生前早已留下遗愿,嘱咐一切从简,不设告别仪式,不摆花圈。学校领导和家属商议后,尊重老师遗愿,仅于5月18日在老师家中设简洁灵堂,不焚香,不点烛,亲友故人持一支白玫瑰寄托哀思。5月19日,恩师家人挚友、学校领导、学院领导、至亲弟子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北郊成都殡仪馆拜别郭老。
从2013年恩师身患肺癌后,一直坚强而乐观,他早已淡看名利生死,说得最多的是:“我剩下的时间,还能为中医药事业做些什么?”“与其等着生命结束,不如工作到生命结束。”虽然已知疾病缠身,恩师的一切工作安排照旧:仍然坚持每周两次的临床门诊,门诊时间从早晨8点持续到下午2点,对患者逐一耐心诊治,甚至煎服药方法也反复嘱咐,绝不有丝毫懈怠;定期前往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查房教学、临床带诊,连续工作10余小时而浑然不觉;2014年5月应日本中医药学会邀请,第9次前往日本开展学术交流,深受日本学者敬重;2014年间应邀出席首届中医药发展战略高峰论坛暨侯占元中医优势论学术思想研讨会、第二届中医养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并做专题讲演,在体力不支的情形下坐着完成报告,掌声雷动;为全校师生开展学术讲座,引经据典教导后辈……恩师一生都行走在中医药事业的道路上,未曾停息,终因积劳导致病情加重于2014年10月底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恩师在病床上仍然不忘指导弟子临床诊疗,不忘研讨中医学术观点,甚至对自身疾病的治疗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启迪后学,并以弟子在其82岁生日时的祝福语“悬壶济世福如东海长流水,带癌生存寿比南山不老松”自乐,其豁达、乐观、坚强的大师风范,令人高山仰止。
恩师,您知道吗?您生前对中医药事业的付出,您的高风亮节,让医林生辉;您的离去,让中医界领导、同仁扼腕叹息,杏林又陨落一颗巨星!恩师,您知道吗?您生前对妻女家人深情长久的爱,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您的离去,让师母女儿女婿恸哭不已,倍感无助!恩师,您知道吗,您生前待生如子,全心教导,让弟子们获益匪浅,感召众弟子执着于中医事业;您的离去,让弟子痛失良师,泪洒四方!恩师,您知道吗?您生前诊治患者无数,攻克一个又一个疑难杂证,造福病患;您的离去,让患者失去一位良医,无所适从,从各个地方赶来表达哀思,泪眼婆娑!恩师,您可看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各兄弟中医院校惊闻噩耗,纷纷发来唁电表示哀悼,因为您不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骄傲,也是全国中医药界的典范!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中医,我们的弟子也全程恭送您,您的事业后继有人,虽然尚属星星之火,但我们一定秉承您的学术思想培养后学,必能燎原。
上一篇: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下一篇:悼念国医大师程莘农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