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在专科教育中,中医学专业是一个大口径专业,有着比较完整的中医和西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做出了比较统一的规定,为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提供了保证,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大而统”、培养学生“千人一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内部结构,使培养的人才多样化、特色化,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围绕“能中医,会西医;能预防,会保健;能治病,会养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职业特点和中医药特色的“宽基础、大平台、活模块、多接口”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对我校的探索作系统介绍,和读者探讨。
人才培养的总原则总思路
我校培养中医人才强调多样化、特色化,一是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二是要求学生既具备中医专业的基本素质,又达到中医师执业考试内容要求;三是能使学生发挥个人特长与爱好,培养人才注重个性鲜明、专长突出;四是处理好传统特色与现代化的关系,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合理安排中医和西医课程。
专科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3年,要同时学习中医、西医的基础、临床知识,还要安排公共课,庞大的课程体系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适当调整了中医专业内部结构,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课程的综合及合并,减少课程的重复与人为分化;增加实践教学,减少理论教学;增加个性发展,减少统一要求。
中医专业传统班注重学习经典
中医专业传统班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问题导入法、病案切入法、师生交流互动法、病人进课堂及模拟病人教学方法等。中医经典理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但中医专科教育存在经典课程比例小、学习比较浮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少等问题。传统班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开办的,旨在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习中医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内涵,以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
在课程的选择上,传统班以中医经典理论课程为主,同时辅以认识论与方法论课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本源有所了解,对中医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都有清晰的系统认识。纯理论的课程有《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同时以师带徒的带教模式来弥补临床教学的不足,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
订单培养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为了使培养的中医人才能更好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开通学生就业的直通车。“订单培养”以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突破了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实践表明,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条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成功之路。
个性化培养继承专家学术精华
我校制定了《中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施意见》,在二年级时采取导师与学生志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指导结对关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课程;随师见习,增强临证感性认识;根据课程进度,由导师拟定思考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学年在实习基地选名医作为临床导师,以师带徒方式,进行临床带教和学习指导,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
博士、名师进教室
上一篇:以文化建设铸中医院特色品牌
下一篇: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于:以道论医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