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市场亟待规范
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更强了,膏方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利品”,而是成为百姓们信奉古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养生保健新时尚。
应当说,中医膏方的治病养生保健作用确实有独特的优势,发展膏方业务,开拓膏方市场,有利于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这使百姓受益,也使膏方的供方得益,并使传统中医药更好振兴,可谓一举多得。
不过也要关注的是,不能让膏方变味,而应牢牢坚守质量第一。然而也要看到,如今的假冒、伪劣产品在某些地区几乎泛滥成灾,因而,对于膏方市场似乎也要“打假”。如何牢固维护中医声誉,将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制作膏方的行为规范之中,以切实保护膏方消费者的利益;如何坚持中医药服务的公益性,破除逐利倾向和逐利机制问题,使得膏方这朵祖国医药大花园中的奇葩不因意外摧残而凋谢,这些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中医人的重视。眼下有几个现实的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
首先要加强执业准入。膏方讲究“一人一方”,妙在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开出个体特征十分显明的膏方。所以开膏方不同于一般的中医药处方,必须要有扎实精湛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基础。有的地区明确规定,只有具备副高职称以上的中医师才能开膏方。笔者认为,应该为确保膏方质量从源头上把关,对开膏方的医师要有明确的执业准入要求。另外,对开膏方的具体操作也应规范。杭城一位名老中医说,他一天最多只能开10张膏方。对此,他解释道,人有多种不同的体质,需要仔细望、闻、问、切,悉心诊察后才能开好个性化膏方,不可能几句话就能大笔一挥开出方子的。但也有业内人士披露,个别中医一天竟能开出四五十个膏方方子,其处方的质量如何就难说了。
其次要严格制作工艺。制作一剂地道的膏方,需要12小时浸渍,24小时化胶,武火3次,文火收膏等十五六道传统工序。过去,江、浙、沪一带的膏方,或是请经验颇丰的药工到家里来现场加工,或是由打出品牌的规范药厂熬制。而如今的膏方,大多是普通膏方加工企业和基层医院代劳,能否按照“一人一方一锅”保质保量地规范煎制膏方,人们难免有些疑虑。
第三要规范膏方宣传。《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5年第12期刊发的系列文章里这样写到:膏方不求贵,只求宜;膏方不唯“补”,当以“衡”为期;治病养生,两全其美。这些文章对膏方作了全面、准确、权威的介绍,笔者读了颇受教益。但现在,有的医疗机构和民营医药企业,或是通过媒体广告新闻,或是自编印发宣传资料,对膏方的宣传夸大作用、误导唯“补”等问题却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规范膏方市场关键在监管。对于膏方处方医师的资格认定,膏方加工制作规范管理以及膏方价格、膏方宣传等,目前还缺乏相关法规依据,缺乏可操作的监管及处罚手段。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切实制定实施中医膏方规范管理办法,促使净化、优化中医膏方市场,更好地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12月8日,中国福利会第十七届宋庆龄樟树奖颁奖大会在上海举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柴松岩获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医行业获奖第一人。
柴松岩一生以中医妇科事业发展为己任,擅治女性闭经、不孕症、妊娠病及女童性早熟等疑难病症,中医理论造诣深厚,形成“柴松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知识体系”。她65年如一日为妇女儿童解除病痛,并将自己积累一生的学术经验无私传授给后人才。她倡导服务社会,耄耋之年仍积极建言献策,对北京地区中医发展和树立行业形象作出重要贡献。
宋庆龄樟树奖是中国福利会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表彰鼓励我国长期从事妇幼保健卫生和儿童文化教育事业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下一篇:以医院文化引领深化医改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