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图书是传承和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最好载体
中医药图书是传承和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最好载体,本文依托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内唯一的第三方书业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以下简称开卷)2015年年度的图书零售市场数据,对2015年度中医药学术和文化科普图书的出版和发行的数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通过调查和分析,反映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发展情况。
大众健康类图书年度动销量变化大
在开卷的图书分类中,中医类图书分布或包含在两个类别中,一个是医学类下的中医图书(含中医文化、中医基础、中医古籍、中医临床),另一个是大众健康类图书(含中医保健、孕产育儿、健康养生、食疗,但这几个小分类之间有交叉,很难截然区分),因此,我们就以2015年度医学类下的中医类图书和生活类下大众健康类图书这两个数据作为调取数据的范围和根据。通过动销(注:动销指产品在销售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开始流通,实现销售)品种数、出版社组成、年度有效新书品种数、图书监控销量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因2015年度出版的图书因图书上架因素有不少图书未在当年实现动销,故本文选取2005年~2014年出版、在2015年实现动销的图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显示,由于中医类图书的专业性,对出版此类图书的出版社的要求相对较高,增长也相对缓慢;而大众健康类图书对出版社专业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此类图书的出版社数可以快速增长。动销超过100册的图书品种数占年度动销图书品种数的比例相差悬殊。总体来说,中医类图书的生命力优于大众健康类图书。
中医类图书的年度动销量较为平稳,而大众健康类图书年度动销量则变化较大,大众健康类图书2005年的平均销量最低为268册,2006年的平均销量最高为1481册,相差达1213册。
前10名出版社之阵容比对
经过多年发展和沉淀,中医类图书已经形成稳定的出版社阵容。据统计,动销品种数前10位的出版社中,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学苑出版社连续10年榜上有名,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则分别8个年度和7个年度上榜;而大众健康类图书的出版社阵容中,人民军医出版社连续10年榜上有名,金盾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化学工业出版社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则分别以9次、8次和7次上榜稳居第二阵营;中医类+大众健康类图书的大阵容中,人民军医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均连续10年位列前三,金盾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则分别以9次、7次和6次上榜,形成稳定的出版领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医类图书年度销量前10的图书出版社分布数正在逐渐分化,由2005年的2个出版社分化为6个出版社;大众健康类则从分散逐渐有聚拢趋势,由2005年的10个出版社逐渐聚拢为2014年的6个出版社,但尚未稳定。
中医类图书年度销量前10名的年平均销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大众健康类的平均销量则受年度畅销书的影响波动较大,如2005年与2006年的年平均销量相差10倍,但大众健康类图书年度销量前10位的平均销售册数基本上都呈倍数高于中医类图书的年度销量。
在年度销量前10名的出版社中,品种在5种以上者共有14个出版社,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以27个品种首位上榜,但全部分布于中医类图书,大众健康类无品种上榜;人民军医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分别以18个和17个品种紧随其后,人民军医出版社仍偏中医类,而化学工业出版社则在中医类和大众健康类几乎平分秋色,显示了强大的实力;青岛出版社有限公司、人民东方传媒有限公司、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的上榜品种全部为大众健康类图书,显示了较强的畅销书打造能力。
2015年年度销量前10名图书
2015年,图书销量前10位的图书监控销量最低为14002册,其中7种图书为广东出版集团旗下的出版机构,估计有农家书屋或中小学馆配送等政府团购因素的影响。从图书种类来看,10种图书中大众健康类占9种,仅一种为中医类,且为针灸挂图,也是属于中医科普类品种。
通过对2015年度全国中医药图书的创作和营销状况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中医类图书市场还是大众健康类图书市场,超级畅销书的出现对图书市场有明显的带动作用;随着政府对阅读的引导作用和政府图书采购工程的开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健康类图书市场在经历了2011年的调整后,逐渐回暖,并且图书的品质不断提高,市场日趋规范;畅销书和长销书不是作者、内容、营销等单因素可以打造出来,需要的是专业的作者,集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内容,精心细致的图书装帧设计,出版社、作者、经销商三位一体的图书宣传和营销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中医类图书的出版社阵容和图书品种日趋稳定,而大众健康类图书市场的出版社阵容和图书品类尚处于不断发展和优化过程中。(张立军)
上一篇: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
下一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