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旅游大家谈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在广西南宁联合召开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作座谈会,研讨论证《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2个省(区、市)旅游局(委)、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旅游、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及开发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企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座谈,并对如何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作提出建议,今起本版将陆续刊出,以供参考。

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相继发布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即将迎来大发展机遇。2014年2月21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签署,两局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各级旅游机构与中医药的全面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发展。

如何围绕中医药健康旅游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引导中医药健康服务、规范和引导中医药健康市场,如何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规范,如何尝试选择一批旅游与养生、养生与养老相结合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进行重点扶持,如何在探索中总结经验等等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为此,笔者主要就中医药健康旅游业试点与人才两个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整合优势资源 合理布局试点

养生训导、健康咨询、美容矫形、药膳休闲、慢病调养、医药巡礼等涵盖传统医药文化传承、养生保健方法传授、健身美容营养休闲、名优特稀医药资源观光的四种资源,属于养生保健旅游资源。

中医药,由于历史传承、现代发展,得天独厚地成为中国的养生保健旅游资源,这正是刘延东副总理总结中医药具有五大优势资源的“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的原因之一。如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药王山”、河南省南阳市的“仲景祠”、甘肃省庆阳市的“岐黄故里”及扁鹊、董奉、李时珍等历代中医名家的习医、行医的古建筑、古医案、古医具、古医籍、古碑林等故址遗迹,以及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厂、名店和已经建立的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是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稀缺资源;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中医药院所创建的健康服务基地,是养生保健方法传授的珍贵资源;各道地药材的产地、市场,是名优特稀药材、药品观光购药的重要资源;各疗养院和美容养生处所,是健美疗养的优秀资源。概括而言,中医药既是医药保健的优势资源,又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医药与名闻遐迩的中华书画、京剧相提并论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三山五岳、万里长城、兵马俑、少林寺等相提并论为享誉世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中医药作为独具特色优势的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刚刚起步,难免鱼龙混杂,必须加强引导和监管,防止、杜绝将中医药资源西化、虚化、玄化、庸俗化而借机借势敛财的行径,要使养生保健旅游资源正当地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布局中医健康旅游试点。

一是“景医整合试点”,即以现有著名景点为依托,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在现有著名景区附近,通过统一规划线路,开设养生训导、健康咨询服务。这类试点,适宜于高端中医药健康服务,必须有名医、名药作为支撑。

二是“医景整合试点”,即以现有著名中医药文化、养生、疗养基地为依托,加强景区配套建设,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在现有中医药古迹和文化教育、养生休闲基地,挖掘、整理、建设、提升自然景区特色及加强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的配套建设。通过统一规划线路,开设美容矫形、药膳休闲、慢病调养服务。这类试点,适宜于高、中端健康服务,必须有中医药机构作为支撑。

三是“景医开发试点”,即选择风景优美或特殊的地区,开发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区。在风景优美或风貌特殊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选择景点,调集中医药优势资源、完善配套建设,开发成为养生训导、健康咨询、美容矫形、药膳休闲、慢病调养、医药巡礼等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区。这类试点,适宜于大众化健康服务,必须有中医药企业和旅游机构或外资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