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疾病“异病同治”案例“同病异治”案例

辨证论治
 

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自觉表述和医者直觉观察及“四诊”所了解到的信息,即“证候”(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以把握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病机趋势。中医这种从整体恒动的思想出发,以证候为依据,分析病机,再根据证候病机进行治疗的传统方法,通过历代无数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体悟和诊疗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医“四诊八纲”及理、法、方、药等一以贯之的诊疗模式,即“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包含有“辨证”和“论治”两部分内容。“辨证”是一个诊断的过程,所谓“证”,就是证候。由于病证类别的不同及医家流派的各异,历来即分有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多种辨证的方法,其中八纲辨证简明扼要,运用最为广泛。“论治”则是一个讨论治法方药的过程,即依据“证”的内涵,根据中医治疗原则,确定治法,依法组方,随证遣药。
 

实际上,辨证即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现阶段所获知的证候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归纳,判定其内在的“病机”(包括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而针对病机进行治疗即是论治的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治疗疾病能取得桴鼓之效的关键是要“谨守病机,无失气宜”。欧阳锜曾将各类疾病的证候概括为3型21证,是比较全面、简明而实用的。即:五气为病,有风、热、湿、燥、寒5证;脏腑主病,有心、肝、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10证;邪留发病,有痰、饮、水气、瘀血、食积、虫积6证。从临床实际来看,这3型及其所属各证,对外感、内伤诸类病证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关联、彼此交错、互为因果,用此来综合分析一个具体的患者,即形成具体的“病机”。如风寒犯肺,肝郁血瘀,心火下注,痰热壅肺,水饮凌心,食积发热,等等。抓住了病机,治疗就有的放矢。
 

中医临床所辨和所治的对象主要是“证”,而“证”与现代医学所诊断的“病”是有很大区别的。“证”的内涵关键是“病机”,它并不受现代医学病种病名的限制,同一病种,因患者体质和当时所处环境气候的差异,其证侯及病机则往往并非一致,故宜采取不同的治法,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而不同的疾病,按中医辨证分析,有可能其证候及病机是相同的,则可以采取同样的治法,即所谓“异病同治”。
 

1“异病同治”案例
 

1982年冬,一杜姓中年男性患流行性出血热,在医院传染科已住院5 d,一直没有小便,传染科主任用西药强利尿剂及直肠透析等办法,仍不见丝毫效果,患者危在旦夕。遂邀请我用中医药治疗,当时患者面红目赤,张口喘息,腹胀大如鼓,已有5 d未解大小便,患者张着干枯的口喘息,大大的鼓着双眼望着我,显得异常痛苦、恐慌和无奈,察舌色暗红而干,舌苔褐燥,脉数大。体温38.5 ℃。显属《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考虑到患者已数日小便点滴不通,又吞咽困难。即采用大剂调胃承气汤:大黄一两六钱,甘草一钱半,共煎水300 mL,兑溶硫酸镁50 g(替代芒硝),做保留灌肠。用上法1次后,患者即拉出黑色水液便,并出了一身大汗,随即体温下降至37.8 ℃,患者自觉稍感轻松;当晚如法再用第2次药后,即有少许小便排除,并要求喝点凉水;第2天早晨如法用第3次后,小便即已畅通而转危为安,后经调治痊愈出院。
 

2006年12月4日上午8时38分,周新灿医师(某地三甲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通过手机发来信息:“袁老师:有一30岁男性患者,头痛发热3 d,四肢抽搐烦躁不安1 d入院。现意识模糊、十分躁动,力气大,几个人都按不住,发热38 ℃左右,舌红苔黄燥,中间有少量黑苔,脉沉而有力,今天早晨解了少许黄色稀便。脑脊液压力高,蛋白高,细胞数多,考虑细菌性脑膜炎。其人非常胖,180多斤,呈向心性肥胖。可不可以用点调胃承气汤或者桃核承气汤灌肠?”(注:这是摘录的手机短信原文,周在湘雅医院读西医研究生时,每逢周6即跟我临床抄方学习中医,我给他讲述过上述杜性患者的治疗经过。)我建议:“以调胃承气汤加桃仁煎汤灌肠。”第3天周医师即传来信息说按此方药和方法用2次后,患者第2天即热退神清,并于3 d后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