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发展掠影

    四川泸州,这个依水而建、绕山而起的城市,不仅是座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美酒飘香的酒城。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一所驰名川南,大力弘扬中医学的中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泸医中医院)。泸医中医院自建院以来,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大力实施“三名”(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在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打造出享誉川南、在省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医医院品牌。

 

    三名建设 彰显成效

 

    医院坚持“管理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办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办院方针,不断加强“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建设力度,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院级重点专科集群,培育了一大批省市名中医,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省市荣誉,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同仁的认可。

 

    专科建设  名科集群初步形成

 

    医院重视重点专科建设,以重点专科为依托,对重点专科在设备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全面保障,让专科特色更突出,专科优势更明显,专科人才更优秀,专科设备更先进,专科管理更科学。目前,医院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脑病科、肾病科,有国家级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及培育项目——脑病科、肝病科、肾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治未病中心、护理学、临床药学,有四川省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心脑病科、脾胃病科、肝胆病科、肾病科、骨伤科、肺病科、皮肤科、肛肠科,有四川省重点建设专科——儿科、妇产科、肿瘤科和一批院级重点专科。

 

    人才培养 名医团队已成规模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培养合格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医院在“无人才无企业、无专家无医院、无名家无名医”理念指导下,采取 “批量引进、批量培养、个体化评估”的措施,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评价力度。鼓励年轻医生外出培训、进修学习,举办各级各类学术培训班和讲座,开展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学术研讨会议,大力提升医务人员技能,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积极开展全国和省级名老中医学术技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同时,积极探索“集体带、带集体”的传承新模式,通过学历教育、“三基三严”培训、《四部经典》培训、研究生论坛、“西学中”培训班、规范化培训等形式,加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医院同时注重中层管理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升,通过院内举办党务知识干部培训班、中层干部培训班、理论学习班加大培训力度,同时先后选送干部500余人次参加清华大学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EMBA培训班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科学管理。

 

    目前,泸医中医院有在职职工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16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80余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优专家2人,省市名中医12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5人,国家级、省级学术专委会委员以上专家数60余人。

 

    名院品牌 辐射川滇黔渝人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意才是道理。医院围绕“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医院”的主题,不断优化医疗环境,方便群众就医,同时,利用自身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和教学医院的优势,主动出击,服务上门,不断提升医院服务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了“全国重点建设中医医院”“中国百强品牌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冬病夏治先进单位”“全国省级综合性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工作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单位”“全国中医电子病历示范单位”“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9次荣获“泸州市110社会服务应急联动一等奖”等殊荣。

 

    佑护生命 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