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袁长津,主任医师。国内著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40年,曾担任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14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药导报》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2006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授予“湖南省名中医”称号。

【前言】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疾病的认识上强调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在对疾病的治疗原则上重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在对疾病的具体治法上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通为安”的中庸适度观。文章紧密结合经典,并举临床验案佐证,可资参考与借鉴。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文化,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融合的结晶和典范。数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仍然在为防治疾病、保护人们健康、解决因疾病和健康问题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逐步走出了国门,为越来越多的世界人们所青睐。而中医药学传统的防治理念,也为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中医药的源头,来自于古代人们在疗伤治病和养生防病的实践探索中经验的积累;中医的理、法、方、药及学术体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们防治养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并在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结晶。正像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早熟一样,中医药学术体系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其代表著作就是《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所谓中医“四大经典”,虽有多种说法,但这几部著作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则是毋庸置疑的。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是,受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深刻影响,这一学术体系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中医学术体系中最核心的理念,则可以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

近百年来,西医学由于不断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强调着眼局部病灶,严格规范分科诊疗及过分依赖理化检测、病因诊断的疾病医学,其自身的缺陷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7年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曾提出过深刻的反思,他说:“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但是几乎所有复杂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使我们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此外,现代医学至今对许多急慢性疾病的病因仍不能明确,有些病因明确的疾病(如病毒感染性疾病),也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而西医主要针对病因和局部病灶采取直接拮抗的一些化学药物和治疗手段,也可能带来诸如毒副反应、体内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产生及病原体的变异、人体组织功能的创伤和丧失等负面作用,而这些负面的代价对人体生命及其内外生态环境来说,有些是得不偿失的。这些问题,对于从“整体恒动观”出发,坚守“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直接以患者的证候及病机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采用天然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中医药学来说,即是其发挥作用和疗效优势的广阔空间。在临床实际中,正像有些疾病用中医药治疗并不理想,用西医的方法却能很快解决一样,也有许多病证靠西医治疗颇感棘手,而中医却很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少。

整体观念

认为万物皆由天地阴阳所化生,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从整体出发观察事物的变化、考量局部的利害,是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共识,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不但传承了中国文化的这一传统思想和精神,还有所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为如下3个方面:

1“天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