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求发展只争朝夕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

古人对八朝古都开封的溢美之词溢于言表。北宋时期,这里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富丽繁华。数百年后,春秋大义的文化准则,求新求变的价值追求,精益求精的帝都风范,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基因在此延绵。

开封市解放路刘清霞故居旁,开封市中医院巍然伫立。

这位曾经留日女学生,不仅以加入同盟会的行动践行自我理想,更是数次捐献巨资,创办学校、开设贫民工厂、修筑铁路,倾尽家资交付冯玉祥。

革命志士的精神似乎也在向开封市中医院传导,为国人的卫生事业而努力奋进,为家国大义的精神而鞭策激励,为天下苍生的健康而忘怀私利……

这里是开封市中医院,在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计得失,只争朝夕。

模式惟先

今年四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临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就医改问题进行视察调研。

参观后,刘延东高度评价该院在医改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充分肯定了医院建设发展成就。

究竟是什么工作获得刘总理如此高的肯定?

这一切要从2008年说起。

当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大做精做强开封中医药事业的战略构想,把原开封市第一中医院与原开封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资源整合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试点。一所中医院要去整合一所同级综合医院,其成功的例子在全国几乎没有。

当时,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庞国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国有资源整合,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方方面面的利益如何体现,两所医院经济实力基础差,岗位如何设置、待遇怎样调整、600万的债务如何解决、两所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医院如何快速融合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了他面前。

敢吃螃蟹,首先要会吃螃蟹。用智慧思考,才能排除万难,创新机制。

在院长庞国明带领下,靠政治智慧和“家”文化理念,实现快速有机融合。整合后的中医院,科室增加,规模扩大,中西合璧,优势互补,环境优化,士气高昂,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并逐步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国“二甲”公立中医院整合同级西医院的成功典范,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欣闻成功整合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国明院长,祝贺新整合的开封市中医院成立。希望您们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方向,办出特色,培育人才,为人民健康事业不断建立功勋”,对该院发展寄予厚望。整合后的开封市中医院,人员增加,规模扩大,优势互补,奠定了医院跨越发展的基础。

2012年底,开封市中医院又被中央编办确定为河南唯一一家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如何抢抓这一机遇发展医院、发展中医,是摆在开封市中医院党委面前的首要问题。他们借改革首先对自己“开刀”,一是精简机构,缩减冗员,将15个行政职能科室整合为5部3办,缩减行政和业务副职16个,有效避免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真正实现了精简高效。二是开始探索薪酬改革,逐步在全院推行年薪制,分配机制被激活,改革创新有动力。三是核增事业单位编制600个,理顺了人事代理人员编制,稳定了员工队伍,奠定了引才育才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短短几年间,两大改革使开封市中医院实现了由“二甲”到“三甲”的华丽转身,并荣膺全省中医系统唯一一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河南省人民满意医院等100多项殊荣!

一时间,荣光无上。

文化惟坚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四大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中医药工作者而言,要做大做精做强中医药事业,更是如此!”

这是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庞国明时常挂在嘴边的工作要求。

他知道,文化才是一个人的正气所源,精神所托。只有赋予了个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人才能有健康强劲的发展动力与操守,一个国家也才能实现强国之梦,彰显大国风范。

面对当前医患问题,个别医生操守滑坡问题,开封市中医院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在全院领导的狠抓中,坚守着医院的气节,护卫者杏林的尊严。

针对近年来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开封市中医院尝试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来推动医院健康快速发展的管理模式去发展医院,发展中医,使管理文化、医疗文化、人文文化、养生文化、励志文化、视觉文化等贯彻医院发展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整个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让无形的文化去凝聚团队,树立品牌,塑造形象,激发动力,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