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理念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的理念。
古代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首位,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养生必养德。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终日神不守舍,这样心理负担过重,势必损害健康。这种把修身养德与养生益寿联系在一起,颇富哲理。
古代的养生学家说:“大德必养其寿”。还说:“德不修则寿易损”。这就进一步强调了养生与养德的必然联系。汉代董仲舒提出“养心靠义”,即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的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故仁人之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唐代医圣孙思邈从医学角度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正常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荀子也吿诫“乐意者长寿,忧险者夭折”。都指出一条,就是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延年益寿的前提。现代养生学家不仅认为好行善事者长寿,而且强调德高望重者多长寿。古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医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润身”、“仁者寿”;还是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养德行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操守乐施好善的德行,做一个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寿延年。
修德,业为贵。敬业修德范围很广,官有官德、商有商德、医有医德、文有文德,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著名医学家陈实功在论修德养生时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问者从师之,骄傲者逊让之,信和为贵也。”如果一个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欺老侮幼,以强凌弱,他不仅没有道德,而且心胸狭窄,于养生保健断然不利。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常念慈善,不念邪恶,心地善良,积德行善,自然福寿绵长。元代曾世荣的《修德诗》说得好:“正心德是本,修身善为先。德显济世心,跳于方书间。百姓感其恩,忘死救圣贤。施善则神安,神安则寿延,行恶则心恐,心恐则寿短,正心修身论,从此万古传。”
上一篇: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