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 座右铭的变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座右铭一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座右铭是格言,是人生态度的宣言,是认识自己,提醒、激励自己,为人处世的信仰,应践履始终不渝。早年读中小学,课业成绩平平,智力晚熟,学悟儒家“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为座右铭,父母嘱敬重他人,谦卑做人,向老师、学长学习,见到校内工友也驻足问好。读大学时逢国家发展教育建立若干新校,扩招在职学生,从学业看理、化、生物自有优势,恳于助学;至于调干生处世均有所长,当向学长求教。
尽其人生走过来的路,做教师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吸纳青年生机活力充实自我;做医院、学校、科研院所负责人以干部群众为师,一心向学,尽心尽责,严于律己以泛众爱为怀,以谦和的惯性处世。
座右铭二
“为团队修身,为事业出力”
自20世纪后期,从进入协和医院进修协作,开始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全球大环境呈现大变革的时期,直面复杂巨系统,无论基础、临床与新药开发均必须是多元化、多学科整合团队开展系统性与描述性综合的研究。缘于此,如何组织完成科研项目预定的目标,同时要提高团队的素养,作为首席怎样整体协调、合作包容就十分重要。座右铭转成“为团队修身,为事业出力”。
修身首先是对职业的“敬畏”:一个人的能力、智慧来源于人类学历史的进化,自我禀赋于父母,本体奉教于学校的师长、同学的督导与帮助,同时与融汇自然、社会交友相关,否则你可能什么都“不是”,能谋今天的位置只是一种机缘。修身必须体现对“项目”持有“谦卑”的作风,因为任何科学的发现、科研结论及成果是研究者设定的,只是假说的某种实证,都要有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应养成良好的学风。
对待过程管理的人世间摩擦、矛盾与冲突,以德行善行充分包容,自我谦卑;对团队成员宽恕,多从正面思考,既谨慎又开放地倾听意见和建议;对于成员之间隐喻的矛盾及时和解,把控不发生正面冲突。坚持敬畏、谦卑是一种定力,危难不二其志,率先自讨苦吃而克己复礼,又礼归于“仁”,以“仁”“礼”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共同提高精神境界。
为事业出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成就为内驱力,人才素质、技能的提升是关键。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体系,按通常标准为高等教育有教席,设立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有博士后工作站,学科分支有团队与机构,我们已建立医、教、研、产的完整结构;学科有系列刊物纳入国家信息系统,开展学术传播与科技交流。国家科技部、学位委员会已将中医学、中药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业已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我和学长们对学科体系的完善与自身发展尽心尽责,参与凡属中医药卫生部门自裁的职称审评、招标评奖、学位授权、传承教育、事故鉴定、产业开发、标准制定等等,其成就积50年的努力为业界认可,学术界首恳,得群众拥戴,管理者支持并期许顺利完成。
回首50年的历程,艰辛的路让我心中充满惆怅、苦涩负重而前行。缘由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政策贯彻不力,中焦淤塞。西医是主流、骨干、主掌卫生大权,中医学人受歧视中医学科是弱势的现状至今仍在。我和学长们从不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产业的进步;从不怀疑党和政府中医政策的正确性。问题根结在中国近300年闭关锁国,尤其20世纪列强的侵略及凌辱至民族极贫极弱。西学东渐之后,优秀的传统的中华文明被淡化与失落,还原论被捧上了神坛,科学至上挤压排斥象思维的哲学,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们享受自然过分了,人文医学伦理淡化,医院推向市场商业化,医患变成买方卖方丧失道德共同体的关系。
当今的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中医学人对学科建设的变革创新增添了自信、自觉和动力。既往我和学长们做了“中医方剂配伍内涵、潜能与研发模式的研究”,历经10年以异者为师,听取学界制药业界老师的意见、建议与评价,于去年方在中国中药杂志刊出。对证候体系共识疗效的多维评价;中风病系列方药抢救疗效与新药研发;对中医药标准化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制订及修订的质量评价规范等均是团队未竞的事业,虽经WHO、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财政部合格验收,但结论尚需时间和实践的验证。对于病络、玄府、禀赋等学说的诠释以及临床思维模式、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关性的研究于中医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但均有待深化。2009年人禽甲型流感H1N1流行,中国首次防控综合集成研究的成就,中医依据明清温病学说卫气营血辨证,成功研发的金花清感方以标准汤剂预防治疗均有效,在美国内科年鉴发表文章后,全球若干媒体报道,WHO推荐中医药的防控措施,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上一篇:晁恩祥:耄耋国医 不忘初心
下一篇:致力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交流 柯文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